当归芍药散加减治血管性头痛享医案、配方

养生之家导读:血管性头痛是指头部血管舒缩功能障碍及大脑皮层功能失调,治疗配方是什么?下面小编为您详细介绍。

血管性头痛是指头部血管舒缩功能障碍及大脑皮层功能失调,或某些体液物质暂时性改变所引起的临床综合征,多起于青春期。以一侧(偏头痛)或双侧颞部阵发性搏动性跳痛、胀痛或钻痛为特点,可伴有视幻觉、畏光、偏盲、恶心呕吐等血管自主神经功能紊乱症状本病病因至今仍未完全阐明,但与许多血管活性物质和神经递质,如5-羟色胺、组织胺、儿茶酚胺、前列腺素、神经肽等都有关。与偏头痛有关的因素还有:血小板功能异常、内分泌改变、与某些特殊食物有关、与遗传因素相关,气候剧变、过劳、精神刺激亦可诱发本病的发作。发作后多数患者有疲倦、思睡。一般无神经系统阳性体征。

偏头疼属中医“头风”、“脑风”、“偏头痛”、“厥头痛”等范畴。

中医认为偏头痛属内伤头痛,多因风、火、痰、瘀以及肝、脾、肾等脏腑功能失调,复感外邪而诱发,因此治疗时根据邪气性质的不同,采用祛邪扶正并举,予以祛风、疏肝、泻火、潜阳、化痰、活血、益气、养血、滋阴等法。

【临床应用】

李氏等39以当归芍药散加减治疗血管性头痛,基本方为当归15g,白芍30g,川芎20g,白术、茯苓各15g,泽泻0g外感风邪型偏于风热者加薄荷10g,菊花10g,黄芩10g等,偏于风寒者加细辛6g,白芷、羌活各10g等;痰浊阻络型加半夏10g,陈皮、生姜、厚朴各15g等;气血瘀阻型加红花、桃仁、柴胡各10g,郁金15g等;气血亏虚型加熟地、枸杞各20g,生晒参10g等。每日1剂水煎,分2次服用,10天为1个疗程。结果治愈26例,占55.3%;好转17例,占36.2%;无效4例,占8.5%

马氏40以当归芍药散为基本方治疗血管神经性头痛,当归、川芎、白芍各15g,泽泻、茯苓、白术各12g;头痛隐隐,遇劳发作,伴自汗恶风者,加黄芪、党参、防风;若遇寒即发者,加羌活、防风、桂枝;若因情绪激动而诱发,或妇女经期即发者,加柴胡、香附;若头痛心烦、急躁易怒者多为肝火旺盛,酌加龙胆草焦栀子、菊花、石决明;伴恶心呕吐者,加陈皮、半夏、代赭石;伴头晕耳鸣、腰膝酸软者,酌加枸杞子、旱莲草、女贞子;久痛入络者,加全蝎、蜈蚣。每日1剂,水煎服,连续服15剂为1个疗程。结果治疗00例中,治愈69例,好转26例,无效5例,有效率为95%。

【病案举例】

1.杨某,女,41岁,1999年10月11日初诊。反复发作左侧偏头痛6年余,每遇情志刺激或月经期即病情加重近1年来尤为明显。3天前与人争吵后又发左侧偏头痛,呈跳痛,伴恶心呕吐,不欲饮食。曾在某专科医院查颅脑CT未见异常,脑血流图脑血管紧张度增高,呈痉挛状,诊断为血管性头痛。与服麦角胺、正天丸、阿司匹林等药物效果不佳而来诊。现症:左侧头痛,痛时可触及血管搏动,头晕,恶心呕吐,不能饮食,自汗乏力,气短神疲,舌质淡,苔薄白,脉沉细。

辨证:血气不足、风邪久踞、湿瘀互结、清窍不利。

治法:益气养血、健脾化湿、活血通络。

处方:当归芍药散加味。

当归、川芎、白芍、生黄芪、香附各15g,泽泻、茯苓、白术、防风、柴胡、半夏、陈皮各12g,甘草6g

服5剂后头痛缓解,恶心呕吐诸症消失。续以基本方治疗,完成1个疗程后,诸症悉平,随访1年未再复发。

按:血管性头痛多为瘀血、水湿上犯,头部血络不通,方中川芎为“血中之气药”,可上行头目,当归活血补血,两药配伍活血止痛;白芍配甘草缓急止痛,能缓解血管痉挛;白术茯苓、泽泻健脾化湿,能消除血管组织水肿。故用于血管性头痛颇为相宜。

2.李某,女,35岁,2005年9月12日前来就诊。自述左侧偏头痛3个月余,颅脑CT检查未见异常,每遇情志刺激或月经期头痛加剧,痛时可触及血管搏动,伴有头晕,恶心呕吐,纳差,神疲乏力,舌淡苔薄,脉弦数。

辨证:肝郁脾虚、气滞血瘀。

治法:疏肝行气、健脾养血活血。

处方:当归芍药散加味。

当归10g,川芎15g,白芍10g,白术10g,茯苓15g,泽泻10g,柴胡10g,陈皮10g,炙甘草5g.1剂/天,水煎分2次服。

服药7剂后,头痛明显缓减恶心、呕吐症状消失,继以此方连服1个月,诸症消失。

按:案中辨为肝郁脾虚,气滞血瘀,用当归川芎活血止痛;白芍配合甘草以缓血管痉挛;茯苓、白术、泽泻健脾利湿;加柴胡、陈皮理气行血。诸药相伍,有治疗头痛的功效。

养生专题

吴廷扬通天达地汤治疗外感发热医案
吴廷扬通天达地汤治疗外
通天达地汤解表清里,疏散风热。用于外感发热。那么,吴廷扬通天达地汤治疗外感发热医案是什么呢?让我们一起来看看下面的介绍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