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中丸(汤)治胃脘痛配方、医案_效果与方法

养生之家导读:胃脘痛是指主要部位在上腹剑突下胃脘部经常发生疼痛的病证。理中丸(汤)治胃脘痛配方、医案_效果与方法是什么呢?下面小编为您详细介绍。

【原方配方组成】人参9克,干姜9克,炙甘草9克,白术9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分早午晚3次温服。

胃脘痛是指主要部位在上腹剑突下胃脘部经常发生疼痛的病证。是临床常见的一种症状。其主要原因有感受外邪,邪犯胃腑;或过食生冷,损伤脾胃;忧思恼怒,气郁伤肝,横逆犯胃;劳倦过度,损伤中阳,胃失温煦等,均可导致胃脘痛。胃脘痛因诱因不同而有不同的伴随症状,如偏寒者疼痛突然发作,喜暖,口不渴;偏热者嗳腐吞酸,口渴喜冷饮;肝郁者痛连胸胁,嗳气频作,每因情志波动而发作。

慢性胃炎证属中医“胃脘痛”、“胃胀”、“心下痞”、“胃痞”等范畴。其病机为外伤饮食,或情志不舒,均可伤及脾胃功能,肝胃不和,郁而化火,火郁伤阴,久病伤络,气血失和。临床多分型为:肝胃气滞型、肝郁脾虚型、胃热阴虚型、胃络瘀阻型等。

(1)根据《福建中医药》1987,(2):28,郑仁松报道:用良附理中汤治愈胃脘痛28例,显效率为86.8%。处方:高良姜4.5克,香附4.5克,春砂仁4.5克(后下),肉桂1克(冲),木香6克,乌药6克,白术6克,党参15克。每日1剂,水煎2次,连服3周为1个疗程。加减:吐酸者,加乌贝散,(乌贼骨,浙贝母)或乌贼骨、煅瓦楞子;呕吐清水者,加吴茱萸、半夏、干姜;脘腹胀痛甚者,加厚朴、陈皮;痛有定处或舌有瘀斑者,加蒲黄、五灵脂、丹参;胃中灼热不适者,加黄连,或蒲公英、石斛;寒盛阳虚者,加熟附子;黑便者,加茜草、白芨或田三七(研末冲服)。

(2)根据《陕西中医》1984,(1):13,郎毓珑等报道:用加味理中汤治疗脾胃阳虚型胃脘痛30例。处方:黄芪30克,党参12克,云茯苓12克,陈皮12克,干姜10克,白术15克,草白豆蔻9克。每日1剂,水煎300毫升,早晚分服,每周服药6天,3个月为1个疗程。治疗期间停用其他药物。加减:若气虚者,倍用黄芪;寒甚者,加肉桂、附子片;湿甚者,加苍术、白扁豆、佩兰;瘀滞者,加丹参、延胡索、木香、川楝子;阴虚者,加北沙参、白芍、山药。服药1个疗程后,主要症状明显改善25例,症状缓解者5例。

养生专题

吴廷扬通天达地汤治疗外感发热医案
吴廷扬通天达地汤治疗外
通天达地汤解表清里,疏散风热。用于外感发热。那么,吴廷扬通天达地汤治疗外感发热医案是什么呢?让我们一起来看看下面的介绍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