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归芍药散加减治黄褐斑医案、配方

养生之家导读:黄褐斑又称肝斑,治疗配方是什么?下面小编为您详细介绍。

黄褐斑又称肝斑,是发生于颜面的色素沉着斑,是面部黑变病的一种。其病因不清,多认为与内分泌功能失调有关,可见于内分泌失调、精神压力大、肝肾功能不全、糖尿病,以及外界化学药物刺激。黄褐斑的病理改变为表皮色素过度沉着,真皮噬黑素细胞含有较多色素。临床表现为皮损呈淡褐色或黄褐色斑,边界较清,形状不规则,对称分布于眼眶、额部、眉弓、鼻部、两颊、唇及口周等处,无自觉症状及全身不适。

及中医称本病为“面上杂病”、“黧黑斑”、“面尘”、“蝴蝶斑”等,其病机为邪犯肌肤,气血不和,肝郁气滞,气滞血瘀。中医认为,肝失条达,气机郁结,郁久化火,灼伤阴血,血行不畅,可导致颜面气血失和;脾气虚弱,运化失健,不能化生精微,则气血不能润泽于颜面。通过内外结合治疗方法,可取得较好的效果。

【临床应用】

刘氏采用当归芍药散加味治疗黄褐斑,基本方为当归15g,赤芍10g,白芍10g,白术10g,川芍10g,茯苓12g,泽泻10g,熟地15g,枸杞子15g,白芷12g,白及8g,白芥子8g,益母草10g,天花粉(孕妇不用)6g,红花(孕妇不用)6g。每日1剂,水煎2次,共取汁400ml,分早晚2次服,14天为1疗程。治疗结果:经1个疗程治疗后,治愈8例(面部褐色消失,皮肤恢复正常,半年后随访未复发),其余12例,重新分为中度4例,轻度8例。在第2个疗程治疗时,中度2例,12天治愈。轻度8例中4例4天治愈,4例8天治愈。总有效率达100%。

姜氏等实验观察到当归芍药散对紫外线照射致黑色素沉着模型小鼠皮肤活性成分有影响。紫外线照射后,照射皮肤组织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下降,模型组皮肤组织及血液中超氧化物歧化酶含量下降与各用药组之间存在非常显着性差异;与模型组相比在皮肤及血液中,中药中剂量组超氧化物歧化酶含量明显升高(P<001);模型组小鼠经紫外线照射后,血液及皮肤中MDA含量明显升高,模型组MDA含量的升高与各用药组之间存在显着性差异;与模型组相比,中药中剂量组超氧化物歧化酶含量明显下降(P<0.01)

【病案举例】

1.陈某,女,37岁,教师,于1999年8月2日就诊。患者诉面部色素沉着,逐渐扩大加深,每于月经前特别明显,经后稍淡。诊见:面部黄褐色色素斑,呈对称性,以颧部明显,经来腹痛,带下量多,色白质中,舌质红,苔薄白,脉弦。

辨证:肝脾不和、血瘀湿滞。

治法:调和肝脾、化瘀利湿法。

处方:当归芍药散加味。

当归12g,川芎6g,赤芍12g,丹参30g,白术12g,茯苓10g,泽泻10g,菟丝子30g,白芷15g。以此方随症加减,每天1剂,连服35天,黄褐斑已不明显,痛经消失,白带已转正常。嘱每于经前服原方5剂,巩固半年。随访至今,未再复发。

按:陈氏在运用本方治疗肝脾不调痛经中发现痛经治愈,黄褐斑也消退。病虽异而病机同故治亦同,治疗肝脾不和血瘀湿滞之黄褐斑,疗效满意。案中患者月经病与黄褐斑共在,肝郁脾虚,血气不利,故以当归芍药散和血利水、疏郁健脾,加菟丝子、白芷以去面鼾,取得良好效果。

2.许某,女,28岁,于1992年6月20日初诊。近半年颜面逐渐出现色素斑。伴胸闷不舒,时作太息,神疲纳差,经期腹痛,色紫暗,量少,夹有血块。诊查:双颊、颧部有境界清楚的淡褐色斑约5cm×7cm,呈对称分布,舌质暗,苔薄白,脉沉细西医诊断:黄褐斑。

00中医诊断:黧黑斑。

辨证:肝郁脾虚、气滞血瘀。

治法:疏肝健脾、理气活血。

处方:当归芍药散加味。

当归、白芍、茯苓、泽泻各15g,炒白术、川芎、柴胡、香附、益母草各10g。水煎服,每日1剂。

服上方14剂,色素斑明显变淡,神疲纳差、胸闷太息基本消除。

守上方加减再进14剂,黄褐斑逐渐消失。之后月经亦趋正常,诸恙若失。

中按:黄褐斑中医称“黧黑斑”、“鼾斑”,是女性育龄期、妊娠期常见病,案中患者肝郁,胸闷不舒、时作太息,气血运行不畅,诊为肝郁脾虚,气滞血瘀,故予当归芍药散活血利水,增柴胡、香附以疏肝行气,故用之疗效确切。

养生专题

吴廷扬通天达地汤治疗外感发热医案
吴廷扬通天达地汤治疗外
通天达地汤解表清里,疏散风热。用于外感发热。那么,吴廷扬通天达地汤治疗外感发热医案是什么呢?让我们一起来看看下面的介绍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