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用别名】泽败(《别录》),鹿酱(《药性论》),苦菜(《纲目》)。
【来源】本品为败酱科植物黄花败酱Patrin io scabiosa e folia Fisch.ex Link或白花败酱Pa-trini a villosa(Thunb.) Juss.的干燥全草。
【产地与产地加工】主产于四川、江西、福建、湖南等省。夏季采收。除去泥沙、杂质,晒干。
【历史沿革】南北朝刘宋时代有甘草叶拌蒸制法(《雷公》)。宋代有用灶心土炒法(《朱氏》)。现行有制炭法(《集成》)。
【炮制方法】净制除去杂质,喷淋清水,稍润(《中国药典》1977年版)。
切制切段,晒干(《中国药典》1977年版)。
炮制制炭:取败酱草用木柴缓火炒至黑色,微洒水,晒干(《集成》)。
【成品性状】为不规则段状。黄花败酱:茎圆柱形,有节,节处略膨大,黄棕色。茎、叶无毛,多皱缩。叶易脱落。气特臭,味苦带辛。白花败酱:茎圆柱形,有节,黄绿色,披粗毛,易折断,断面中空,白色。叶多皱缩,密被细绒毛,灰绿色。
【性味与归经】辛、苦,凉。归大肠、胃、肝经。
【功能与主治】清热解毒,消痈排脓,祛瘀止痛。用于肠痈、下痢、瘀血所致腹痛,腹胀,痈肿疔疮,目赤肿痛。
【用法与用量】9~15g。外用适量,捣敷患处。
【处方应付】处方写败酱草、败酱、黄花败酱草、白花败酱草付败酱草。
【炮制作用】使药洁净,便于调剂和制剂。
【化学成分】含挥发油,多种皂甙。
【现代研究】败酱草内含挥发油,具有清热解毒、消炎排脓等作用。因此在加工炮制时,不宜用水湿润,防止挥发油损失而影响临床疗效1)。
【贮藏与保管】置阴凉干燥处,防霉蛀。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