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黄连轺赤小豆汤证
【渊源】 《伤寒论》。
【病机】风寒束表,湿热郁滞。
【汤证脉症】
主症:发热,恶寒,无汗,身目俱黄,小便色黄量少。
副症:或汗出不彻,或发疹作痒。
舌脉:舌苔白腻或薄黄腻,脉浮。
【汤证诊断要点】
1.必须具备主症。
2.主症之发热、恶寒、无汗加副症之发疹作痒和典型舌脉。
3.主症之身目俱黄、小便色黄加副症及典型舌脉。
【禁忌】
1.阴黄者忌用。
2.湿热黄疸无表证者忌用。
【汤证辨疑】
1.茵陈蒿汤证:与麻黄连貂赤小豆汤证之鉴别详见茵陈蒿汤证条下。
2.茵陈五苓散证:见于《金匮要略》。本证与麻黄连貂赤小豆汤证均为湿热黄疸,皆有身目俱黄、小便不利之症。但前者无明显表证;后者却有发热、恶寒、无汗等风寒表证表现。
3.栀子柏皮汤证:见于《伤寒论》。本汤证与麻黄连轺赤小豆汤证皆可见发热、黄疸。但前者热重于湿,且无风寒束表之表现;后者则为湿热并重,并有明显风寒表证表现,如恶寒无汗。前者舌苔黄而欠津,口渴较著;后者舌苔白腻或薄黄腻,口渴不欲饮。
4.抵当汤证:见于《伤寒论》。本汤证与麻黄连轺赤小豆汤证皆有发黄一症。但前者脉沉结,小便自利,为蓄血发黄;后者脉浮,小便色黄量少,有发热、恶寒、无汗之风寒束表表现。
【临床应用】
1.以风寒束表、湿热瘀滞为基本病机,治疗黄疸。因本方有显著的解热、保肝、利胆及利尿作用,故临床用治急性黄疸型肝炎而兼外感者效佳。
2.治喘咳。由于本方具有表里两治的效用,故临证用治外有风寒、内有郁热之慢性喘息性支气管炎、肺气肿及肺心病效著。
3.风水浮肿。临床报道以该方加苏叶、防风、羌活之类,治疗急性肾小球肾炎疗效显著。
4.皮肤疾患。因本方既可疏解在表之郁热,又可清利在里之湿热,与皮肤病之成因(湿、热、风、毒)相合,故用治皮肤疾患亦能获得较好疗效。若痒甚加蝉衣、荆芥;抓破流水多者加土茯苓、地肤子;疹色红赤加赤芍、丹皮;反复发作者重加利湿药,并配服玉屏风散。
【汤方组成】麻黄(去节)二两,连轺二两,杏仁(去皮尖)四十个,赤小豆一升,大枣(擘)十二枚,生梓白皮(切)一升,生姜(切)二两,甘草(炙)二两。水煎服。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