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花化浊散结饮治疗慢性乙型肝炎效果与方法、经验

养生之家导读:当代中医专科专病治验精华对十几种重大疾病的最佳治疗方法进行了总结、分析,那么三花化浊散结饮治疗慢性乙型肝炎效果与方法、经验有哪些?下面小编为您详细介绍。

【方术内容】

口服三花化浊散结饮。基本药方:茉莉花、素馨花、凌霄花各10g,虎杖、贯众、丹参、土茯苓、黄芪、山楂各20g,白术12g,赤芍、郁金、浙贝母、蚕砂各15g,桑寄生30g。根据辨证酌情加减每天1剂,水煎2次,分上下午各服1次。40天为1个疗程,观察3个疗程,3个疗程结束后对观察指标进行评价,统计疗效。

【临床疗效】

治疗52例,显效21例(40.4%),有效25例(48.1%),无效6例(11.5%),总有效率为88.5%。

一【治验点评】

根据笔者参与的科研课题组的调查及本区疾病监测资料的分析, 本区人群HBsAg阳性率高于全国水平, 乙型肝炎发病人数一直位居法定报告传染病的前三位。本区为三江汇聚之处,水网地带,气候湿度大,根据地域水土气候特点及当地饮食习惯,结合证候特征和病理过程特点,笔者认为,湿浊疫毒为慢性乙型肝炎的致病外因,正气亏损为发病的内因,当人处于气交之中,机体适应性降低或发生障碍时,浊毒疫气得以侵袭湿浊,重浊黏滞,易成病势缠绵,浊毒久稽又益伤其正,正虚邪恋,抗邪无力,浊毒深伏,形成正虚邪实,虚实夹杂,错杂转化,胶结难解,久延不愈的病势。笔者针对本病始因、病理改变及肝脏生理功能特点,以疏肝活血扶正祛邪化痰散结等多法合用施治。疏肝:肝脏主要功能是主疏泄,浊毒伏肝,必致肝失疏泄,功能失调木郁达之,针对肝为刚脏之特性;选用轻清之花类三花(茉莉花、素馨花、凌霄花)舒肝理气活血,且芳香能醒脾胃、祛湿浊。临床体会,治疗本病疏肝不宜选用柴胡,恐其有耗损肝阴之弊。化浊解毒(祛邪):浊毒深伏是本病的主要病机之一,因而化浊解毒应贯穿于治疗全过程,但清解应忌不加辨证,仅凭现代药理研究而叠加选用大苦大寒之品,以致犯虚虚之戒。本方中贯众、土茯苓、虎杖、蚕砂以利湿解毒,化浊和胃。实验研究证实,贯众、土茯苓、虎杖有较强的抑制HBV作用, 其中贯众、虎杖对HBsAg活性的抑制作用达8倍。扶正:现代医学研究认为,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存在着细胞免疫功能和体液免疫功能低下的情况,机体不能有效清除乙肝病毒,使疾病呈慢性化状态患者罹病日久,久病多虚,因此在治疗本病过程中应重视治肝先实脾,予补脾益气之品,以达到扶正祛邪,增强机体免疫功能的目的。现代药理研究证明,本方中的黄芪对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均有促进作用,能增强吞噬系统功能,促进淋巴细胞转化,诱导干扰素生成;白术、桑寄生均可激活机体免疫系统,增强机体免疫功能;黄芪、桑寄生还有明显抑制HBsAg的作用。笔者体会, 由于湿浊内伏,健脾不宜壅滞,以免滞邪而致内蕴之浊毒更难蒸腾外越。活血化痰散结:肝主藏血,浊毒蕴伏肝体,必累及营血,致血行不畅而血瘀;肝木乘脾土,脾失健运则致痰湿内生瘀血痰浊的病理,存在于慢性乙型肝炎的全病程,同时也影响着本病的发展变化和转归。研究报道,在乙肝病变过程中不仅肝脏有微循环障碍,而且还可以出现程度不等的外周循环障碍及血液流变学指标的异常。本方中丹参、赤芍、郁金、凌霄花、浙贝母活血凉血、化痰散结,不但有利于血分毒邪之清除,还能化除瘀血痰浊等病理产物,改善肝脏微循环,减轻肝组织变性坏死与炎症细胞浸润,减轻肝纤维形成,促进肝细胞的再生和修复。综合全方,疏肝而不耗气,扶正而不壅滞,祛邪而不伐正,活血而不猛峻。疗程后未发现有特殊不良反应发生,适合于本病的病理及治疗特点。据本组病例治疗观察,以症状疗效和恢复肝功能为优。目前为止,中西医药在治疗乙肝病毒指标方面效果还不很理想。故在治疗用药上,不但要探寻能抑制乙肝病毒的药物,更应着重于改善肝功能,促进损伤肝细胞的修复,消除或减轻肝脏炎症反应,抗肝纤维化,调节机体免疫功能,不断增强正气,提高抗邪能力。通过着重于这些方面的调治后,随着患者肝功能复常和自觉症状的消失或明显减轻,为疾病向愈创造了良好的条件,此等,中医药具有一定的优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