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术内容】
①药物组成及配制:桃仁、当归、川芎、丹参、红花、鳖甲、白术、水红花子,冰片等。用食醋调成糊状。②用法用量:外用,贴敷于相应穴位。一次30g药膏,一日1次,一次贴敷2个穴位(章门穴、期门穴、日月穴、肝区或章门穴与期门穴二穴连线中点)。每日贴敷6~24小时后除去,15天为1个疗程。③治疗方法:病人均经甘草酸二铵保肝药物治疗,在此基础上加用中药穴位贴敷,疗程4周。
【临床疗效】
治疗后症状及体征均有一定程度的改善,纳差缓解87.2%(72/78),倦怠减轻86%(86/100),腹胀消失82.9%(58/70),肝区不适缓解88.2%(75/85),肝肿大回缩85%(65/76),脾肿大回缩87%(78/90)。
【治验点评】
中医治疗病毒性肝炎,长期以来多以传统的汤剂口服为主,虽可以发挥辨证用药的优势,但也有其局限性,如疗程较长,肝炎患者口服给药困难,且由于肝脏的首过效应,从而更加重了患者的肝脏负担,往往使患者难以长期接受,限制了中药治疗的广泛应用。
外治法是中医治疗方法,渊源流传,在1973年湖南长沙马王堆3号汉墓出土的我国现存最早的医方专著《五十二病方》,有“玩…以蓟印其中颠”的记载,即用芥子泥贴敷于百会穴,使局部皮肤发红,治疗毒蛇咬伤。东汉时的医圣张仲景在《伤寒杂病论》中记述了烙、熨、外敷、药浴等多种外治之法,而且列举的各种贴敷方,有证有方,方法齐备。清代外治大师吴师机在其《理瀹骈文》(我国现存最早的中医内病外治法专著)中明确指出:“外治之理即内治之理,外治之药亦即内治之药。所异者,法耳。”中药穴位贴敷是中医外治法的主要组成部分,所治疾病的范围已涉及全身各个系统,通过体表或穴位进入体内达到治病的目的。人体腧穴不仅是气血输注的部位,也是邪气所留之处,经络“内属脏腑,外络肢节,沟通表里,贯穿上下”,是人体营卫气血循环运行出人的通道,而穴位则是上述物质在运行通路中的交汇点。清·徐大椿曾说:“汤药不足尽病……用膏药贴之,闭塞其气,使药性从毛孔而入其腠理,通经活络,或提而出之,或攻而散之,较服药尤为有力”。慢性肝炎在祖国医学中属于黄疸、胁痛、鼓胀、痞块、虚劳等病证范畴,以脾虚木郁,血瘀阻络,水湿内聚为基本病机。“肝为五脏之一,肝居肋下,其经脉布于两肋与足少阳胆为表里”;基于经络传导与皮肤透入吸收机理的认识,外治中药常选用辛香走窜和引经活络之品以作用于腧穴,通过经络直接影响内脏患处,中药穴位贴敷即以疏肝、活血、散结的药物外敷体表穴位;而肝区章门、期门、日月三穴为足少阳胆经,足厥阴肝经,足太阴脾经之幕穴;其经气与肝胆脾相通;可使中药之性达疾病之所而发挥治疗作用。经临床108例应用中药穴位贴敷治疗慢性乙型肝炎,证明有改善肝功能及抗纤维化作用。中药穴位贴敷具有简便、有效、副作用小的优点,用药直达病所,缩短疗程,适于服药困难者。尤其在肝病临床中,它能避免口服药物的肝脏首过效应而加速肝病的康复,具有口服药物所不能取代的优势,不论门诊或病房患者均能接受治疗,体现了中医药治疗的特色,具有一定的临床意义和科研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