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菌性痢疾如何应用中药灌肠?

养生之家导读:细菌性痢疾(简称菌痢)临床上以腹痛、腹泻、急后重、排脓血样大便为主要症状。细菌性痢疾如何应用中药灌肠?下面小编为您详细介绍。

细菌性痢疾(简称菌痢)临床上以腹痛、腹泻、急后重、排脓血样大便为主要症状。

急性菌痢属中医“湿热痢”或“疫毒痢”急性中毒性菌痢)的范畴。常用灌肠方法如下:(1)加味白头翁汤:药用白头翁30克、黄连1克黄柏10克、秦皮10克、焦山楂30克、白芍15克、广木香10克、陈皮10克、槟榔10克、石榴皮30克,上药加水900毫升,煎取200毫升药液,放置待温,分2次作保留灌肠,早晚各1次。

功能清热解毒,凉血止痢,行气化滞。主治急性菌痢、急性肠炎。

(2)白头翁加味煎:药用白头翁、苦参、银花黄柏、滑石各60克,上药加水浓煎成200毫升药液,先给患者作清洁灌肠后,再以药液保留灌肠灌肠后静卧休息,每日1次,连用3次。功能清热利湿解毒适用于湿热痢、疫毒痢。

(3)三黄锡类液:将黄连15克、黄柏20克、黄芩20克,加水600毫升,煎取药汁150毫升,于药液中加入锡类散1.6克,混匀后作保留灌肠,每日1次。

(4)治痢露:处方:生地榆30克、生侧柏30克,两药浓煎50毫升,分装两只开塞露空管中备用。用法:每日2次,每次2只保留灌肠。在治疗过程中,配合口服“清暑饮”(配制及用法:佩兰3克、荷叶6克、西瓜翠4.5克、冬瓜皮4.5克、忍冬藤4.5克、夏枯草4.5克、御米壳4.5克、芦根各9克、干姜1克煎取500毫升,加赤砂糖30克、香精适量),一般每日服500~1000毫升。该法还可应用于夏季泄泻。用黄连水煎液、大蒜浸出液作保留灌肠,亦效。

慢性痢其特点有三:下痢时发时止,迁延难愈(迁延不愈达两个月以上);

临厕腹痛里急,大便夹有黏液或见赤白;即使无腹泻时肠镜检仍可见细菌病变或粪培养阳性。下列灌肠方药可酌选:(1)马尾连煎:药物组成:马尾莲、黄芩、黄柏杭菊、地榆、小蓟各15克加水煎成200毫升,于每晚睡前作保留灌肠,14~21天为1疗程。

(2)柏地榆煎:用黄柏、地榆、黄苓各15克,加水煎至200毫升。每次取煎液100毫升,加入氨水3~4滴(减少药物对肠壁病变的刺激,延长保留时间)用滴注法作乙状结肠保留灌肠,每日1次,15日为一疗程,一般可望在1~2个疗程治愈。

(3)苦参煎液:用苦参30克,加水500毫升,煎至80毫升,作一次保留灌肠用,每日1次,1周为一疗程。有反复发作趋势之患者,6~9月份,每月各灌一疗程。此法既可用于治疗,又可用于预防,疗效好,无明显副作用。

(4)鸦胆子煎液:用鸦胆子仁20克,加水300毫升,煎取80毫升,保留灌肠,每日1次,连用10天。鸦胆子仁亦可内服,人每次15粒,每日3次,或以胶囊分装后服,或以龙眼肉包服,饭后服用。鸭胆子不但可用于慢性菌痢还是治阿米巴病之良药。因其苦寒伤胃,口服有一定副作用,故用于灌肠最为适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