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肝炎有“甲、乙、丙、丁、戊”之分早在2000年以前我国对肝炎就有一定的认识。在我国古医书《内经》中写到“湿热相交,民病疸”;汉医书《伤寒论》中,更是对黄疸的病因、症状和治疗方法有所记载。国外最初称肝炎为卡它性黄疸。逐渐随着对肝炎病认识的提高,曾在相当长的一个时期,将肝炎病依据发生的原因,分为传染性肝炎和血清性肝炎。这两种分型的方法,虽具有一定的科学性,但不能完全尽善尽美地解释肝炎病的全貌。为什么有的人同样得了肝炎,经过积极治疗很快好了;而有的人总是病魔缠身久治不愈,有的甚至演变为肝硬化、肝癌呢?针对这些问题,医学科学家们经过几十年艰辛努力、刻苦研究,终于在本世纪60年代末和70年代初,揭示了病原学的奥秘,指出肝炎病的发生是病毒感染所致。在60年代末和70年代初仅发现有2种肝炎病毒,就是甲型肝炎病毒和乙型肝炎病毒。甲型肝炎病毒属肠道病毒,由这种病毒感染引起的肝炎,称做甲型肝炎。另一种病毒系嗜肝病毒,而由这种病毒引起的肝炎,则称为乙型肝炎。由于认识和研究领域的努力,到目前为止所发现的病毒已有五种。这五种肝炎病毒除甲型、乙型肝炎病毒之外,还有黄热病毒、缺陷病毒、杯状病毒等。为了区分这五种不同类型肝炎病毒引起的肝炎,临床上将其分称为:甲型肝炎、乙型肝炎、丙型肝炎、丁型肝炎和戊型肝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