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痛
胃痛,又称“胃脘痛”,是指上腹部近心窝处发生的疼痛。古人认为胃脘处在心下,剑突下的部位为心窝处,在这个部位发生的疼痛,即为心下痛、心口痛、心窝痛,也称心痛。本病的发生多与情志失调、饮食不节、外邪犯胃有关。其病机均是气机不利而气滞。气滞,,、
即“不通则痛”,气滞日久,可导致血瘀故有久病入络之说,以致病情迁延难愈。病情已久,必损中焦,脾胃气虚,则运化无力,中焦气虚,生化无源,则病情反复难愈。西医学中可见急慢性胃炎、消化性溃疡、胃痉挛等疼痛。
【临床应用】
王氏以柴胡疏肝散合四君子汤治疗胃痛50例。柴胡疏肝散合四君子汤:白芍20g,柴胡、枳壳、香附各15g,党参、白术、茯苓各12g,川芎10g,甘草5g水煎服,每日1剂,2周为1个疗程,本组用药1~3个疗程,同时忌食生冷辛辣之品。结果:本组50例,临床治愈(临床症状消失,胃镜检查病变比前好转或不留痕迹)35例;显效(主要临床症状消失或显着好转,胃镜检查病变明显改善)6例;有效(主要症状改善,胃镜检查无明显改善)4例;无效(临床症状和胃镜检查均无好转)5例。总有效率90%。
按:本组病例大多具备肝郁气滞、中焦气虚的病机特点,治疗宜从“气”着手,即理气补气,以治其本。四君子汤具有补中健脾养胃作用,为治脾胃气虚的常用方剂,而柴胡疏肝散具有疏肝理气、缓急止痛作用。二方合用,补而不滞,能理气消滞,中气充足,脾胃强健,胃痛得以康复。
【病案举例】
1.患者,男,34岁,2002年10月初诊。患者1998年感上腹部胀满疼痛,无规律性,曾经多家医院诊治,胃镜检查诊断为慢性浅表性胃炎,经中西医治疗,病情无明显好转。诊见:胃脘胀满疼痛,连及两胁,嗳气频繁,饮食不振,大便溏薄,多因情志因素而疼痛加重,苔薄白腻,舌质红,脉弦数。中医辨证为胃脘痛,属肝郁脾虚型。治拟疏肝理气,健脾和胃。方用柴胡疏肝散合四君子汤:白芍20g,柴胡、枳壳、香附各15g,党参、白术、茯苓各12g,川芎10g,甘草5g。连服2周后,症状明显改善,疼痛已止继续服用1个疗程,同时忌服辛辣烟酒。1个月后,临床症状完全消失,胃镜检查完全正常。随访1年,未再复发。
2.马某某,男,49岁,农民,胃脘痛反复发作年余。近3个月来夜间及饭前痛甚,间有嘈杂,痛连胁背部,腹胀满,纳差,嗳气泛酸。曾服过制酸、解痉等药物,疗效不显。经胃肠钡餐检查诊为“十二指肠球部溃疡”。刻诊症见面色萎黄,神倦懒言,过饥过饱均痛,痛时连胁背部,纳差便溏,肠鸣,时呕吐白沫,舌淡红、边有齿印,苔白润,脉弦重按无力。证属脾虚肝郁。治宜健脾疏肝,理气止痛。拟四君子汤合四逆散加减。处方:党参、茯苓、白术、海螵蛸、仙鹤草各15g,炙甘草6g,柴胡、白芍各1g,佛手、郁金各12g每日服1剂,连服5剂,胃痛大减,续用四君子汤调治月余,诸症消失。
按:本例类型临床上较为常见。多因胃脘痛反复发作,出现虚实互见之候,虚见脾虚运化不力,时胃脘痛,饥饿痛,进食后痛减,舌边有齿印,大便烂。实乃肝郁气滞不畅,故胃痛连胁背,嗳气,泛酸,脉弦。如单以补气健脾之药,则肝气不能升发透泄而横逆脾土,偏疏肝止痛则过于攻伐,使脾胃更虚,故以四君子汤合四逆散加减,健脾疏肝,理气止痛,使脾气旺盛,肝气升发透泄,药证合拍而获效。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