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风后抑郁症
抑郁症是以意志消沉、思维迟钝、言语减少等为主要临床表现的精神障碍性疾病。中风后抑郁症是指中风后引发的抑郁症,属于继发性抑郁症的一种,是中风最常见的并发症之一,临床除中风病固有的各种躯体症状外,尚可出现情绪低落、兴趣减退等抑郁证候。
临床表现除心境低落、兴趣丧失、思维迟缓、自我评价过低等精神症状外,还包括躯体不适如疲劳、失眠、头晕、头痛、口渴、咽部不适、心悸、胸闷、胃痛、腹胀、食欲不振性欲减退、大便不调等。发病率为12%~64.11%。其发病机制一方面是脑内神经损害破坏了去甲肾上腺素能神经元和5-羟色胺能神经元及其通道,使这两种神经递质水平低下,从而导致抑郁;另一方面是躯体功能的丧失,社会、家庭的改变则起催化剂的作用,从而使抑郁发生或加重。
目前治疗常采用5-羟色胺再摄取抑制剂氟西汀,疗效肯定。但研究发现此药可引起胃肠道反应及肝功能损害等。而应用中药治疗抑郁疗效确切,并且未发现明显不良反应,值得临床推荐。
中风后抑郁症,早在《内经》中就有记载,后世医家在《内经》
理论基础上,创立了舒肝,柔肝,和肝,养肝等不同的治疗“郁证”的方法。本病属祖国医学“郁证”范畴,系因情志失调,肝之气血不能调达舒畅而致。肝为“风木之脏”,主疏泄,舒畅情志、调畅气机,是一身气机之枢纽。肝的疏泄功能,直接影响患者的精神、情绪、心理行为等改变。中风后患者产生的忧愁、思虑、恼怒等情绪,影响肝的疏泄功能,使肝失调达,气机郁结。“气有余便是火”,“气滞则血瘀”;肝郁克土,脾失健运,聚湿生痰。痰火上犯清窍,大脑失聪而病成矣。治当疏肝解郁、行气活血、化痰清热。
【病案举例】
许氏在常规治疗原发脑血管病的基础上,加服丹栀逍遥散加减,以疏肝解郁,祛痰通络。基础方:牡丹皮、栀子、柴胡、白芍、当归、白术各15g,胆南星12g,石菖蒲、茯苓、川芎各30g,薄荷、甘草各6g。加减:痰浊内盛加青礞石、鲜竹沥;心脾两虚加黄芪、太子参;心肾不交加黄连、肉桂;大便干结加生大黄;惊惕不安加生龙齿、生牡蛎。日1剂,水煎2次,取汁约00ml,每次150ml,饭后服。15天为1个疗程,连用2个疗程,2个疗程结束后评定疗效。
治疗96例中,显效41例(42.7%),好转50例(52.1%),无效5例(5.2%),有效率为94.8%。方中柴胡疏肝解郁,使肝气得以条达;白芍养血敛阴,柔肝缓急;当归养血和血,归、芍与柴胡同用,补肝体而助肝用,使血和则肝和,血充则肝柔;木郁则土衰,肝病易传脾,故以白术、茯苓、甘草健脾益气,非但实土以抑木,且使营血生化有源;薄荷疏散郁遏之气,透达肝经郁热;加丹皮以清血中之伏火,栀子清肝热并导热下行;胆南星清热化痰,川芎活血行气,石菖蒲开窍豁痰、化湿和中。诸药合用,解肝郁清肝热、化痰浊、通脑络,使脑窍得开,神明得用。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