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褐斑
黄褐斑是一种常见的面部色素沉着性皮肤病,表现为面部有淡褐色或深褐色的不规则斑片,多见于中青年女性,男子亦可罹患。有的患者在妊娠期发病,故又称为“妊娠斑”,有的斑形态很像展翅的蝴蝶,故又称为“蝴蝶斑”,但很多的面斑患者不在妊娠期。
临床表现女性多见,尤其好发于育龄期妇女,男性也可发生。皮损常对称分布于面部,以颧部、颊部及鼻、前额、颏部为主,一般不累及眼睑和口腔黏膜,表现为淡褐到深褐色的色素斑,边缘清楚或呈弥漫性,局部无炎症及鳞屑,也无自觉症状。其色素随内分泌变化、日晒等因素可稍有变化,部分患者分娩后或停服避孕药后可缓慢消退,但大多数患者病程难于肯定,可持续数月或数年。临床上将黄褐斑分为三型:①面部中央型:最常见,皮损分布于前额、颊、上唇、鼻和下颏部;②面颊型:皮损主要位于双侧颊部和鼻部;③下颌型:皮损主要位于下颌,偶累及颈部V形区。西医对本病的病因病机研究尚无明确结论,多认为系由于多种原因引起的局部皮肤黑色素增加,内分泌障碍引起。如发于孕妇,多开始于妊娠2~5个月,分娩后逐渐消失,下次妊娠还可再发,称为妊娠性黄褐班;口服避孕药的妇女约20%于服药1~20个月后发生本病,少数慢性疾病(如肝病、结核、癌瘤、慢性酒精中毒等)以及经常用苯妥英钠、冬眠灵等药物,有时也可发生黄褐斑,这是因为蛋白质不足或维生素缺乏等所致营养不良而引起。经常涂擦化妆品及日光照晒,对黄褐斑的发生及加剧也有关系。某些典型的黄褐斑患者,可见于非妊娠及服用避孕药的妇女,也可发生于男性,其原因不明。
中医认为多与情志不畅、肝气郁结有关,故又称为“肝斑”。肝气郁结,忧思抑郁,肝失条达,郁久化热,灼伤阴血,致颜面气血失和而发病;或肾气亏损,房劳多度,伤及阴精,肾阴不足,虚火上炎,以致肌肤失养;或肾阴不足,阴气弥散,肾之本色泛于颜面而。,
成。又因饮食不节,偏嗜肥甘厚味,脾土乃伤,脾失健运,致脾虚湿且,水湿内停上泛,气血不能荣于颜面,故色如尘垢,萎暗不华。由于斑的颜色如同污垢,故中医称为面尘、黧黑斑。日晒、经期及孕期症状加重。近十多年来,中青年妇女黄褐斑发病人数逐年增多,由于这种疾病严重影响容貌,病因难以查明,又久治不愈,故患者精神心理压力很大,相当痛苦。
【临床应用】
靳伟以丹栀逍遥散为基础方治疗该病32例取得了较好效果。
药用:牡丹皮15g,炒山栀10g,柴胡10g,茯苓15g,当归12g,白芍12g,白术10g,薄荷6g,丹参15g,益母草30g,蝉蜕10g,甘草6g,水煎后,先用药液熏蒸患处10~15min,然后将药液内服,每日1剂,分2次服,30天为1个疗程,经期停服,停用其他内服药。不能坚持服用煎剂者,改服逍遥丸。另外,外用本院自制的归叶霜(从当归叶中提取中性挥发油配制而成,含芷花醛、香柠檬烯、合欢烯、2,4,6-三甲基苯甲醛等成分)。结果:痊愈8例(最快2周见效,8周完全消退),显效15例,有效8例,有效1例,总有效率96.9%。靳伟临床观察到,大部分患者所患妇科疾病如月经不调、附件炎等也有一定改善。丹栀逍遥散着重于疏肝解郁,健脾祛湿,清热消斑;加入丹参活血化瘀,通经活络;益母草活血化瘀,调经消斑翳;蝉蜕疏散风热,退翳消斑。现代研究证实,丹参、益母草、蝉蜕三药含有维生素E、维生素A,能扩张外周血管,增加面部血流量,改善面部营养,而增强治斑作用。另外,外用归叶霜,具有增强活血化瘀、消斑的作用,这样内服与外用相结合,标本同治,经济简便,患者易接受,而且疗效好。
何氏丹栀逍遥散治疗82例黄褐斑患者,取得良效。药用:牡丹皮、栀子、柴胡、当归、白芍、白术、茯苓各10g,甘草5g血瘀,经色紫暗者,加血竭、桃仁、红花;阴虚口千者,加旱莲草、女贞子、花粉。妊娠期注意妊娠用药禁忌。用法:水煎后先用药汁乘热熏蒸面部病变部位5~10min,然后将药汁内服,每日1剂,30剂为1疗程。治疗期间停用其他任何有关药物结果:82例患者,痊愈16例(19.5%),显效30例(36.6%),有效25例(30.5%),无效11例(13.4%),总有效率86.6%。在治疗本病的同时,大部分妇女所患妇科疾病,如月经不调、痛经等也痊愈。
【病案举例】
苏某某,女,40岁,某单位干部。因面部黄褐斑来诊,患者性情内向,1年前因工作岗位调换,常感心情郁闷,近1年来面生黄褐斑,每当情绪波动及经期面部褐斑加重,经用多种化妆品均无效。症见:眉额间、两颊部褐斑,两肋胀痛,口苦便干,月经量少、舌质。,
红、苔薄黄。查:肝功能正常,综观脉症属肝郁血虚,气郁化热,治以清肝解郁,养阴凉血。方用:柴胡15g,当归10g,生白芍15g,白术10g,丹皮10g,栀子10g,薄荷6g,生地15g,赤芍15g,桃仁10g,服药7剂,症状减轻,继进14剂,褐斑明显消退。
按:黄褐斑,以中年女性为多见,此类患者多因情志不畅,郁怒伤肝,肝气乘脾,脾失健运,气血乏源;且肝郁气滞,郁久化热,热伤血络,共致颜面部失养而生褐斑,故治当清肝经郁热,使阴血得养,褐斑自除。
按:明代《外科正宗·女人面生黑斑》曰:“黑斑者,水亏不能制火,血弱不能华肉,以致火燥结成黑斑,色枯不泽…”。清代《医宗金鉴·面部》云:“此证一名黑斑。初起色如尘垢,日久黑似煤形,枯黑不泽,大小不一,小者如栗粒赤豆,大者似莲子、芡实,或长,或斜,或圆,与皮肤相平。由忧思抑郁,血弱不华,火燥结于上,妇女多有之。”为此,多从肝肾论治。近年来,有人将黄褐斑分肝郁气滞型、脾土亏虚型、肾水不足型进行治疗,取得了一定疗效。
笔者认为,本病主要是由于肝郁脾虚,郁久化热,脾虚生湿,湿热瘀阻,气血不畅,瘀滞于上,使面部的气血失和而发。《中国医学大词典》有“此症由忧思抑郁、血弱不华、火燥精滞而成,多生于面上”
之论,而忧思抑郁、血弱不华、火燥精滞都与肝主条达功能失常、肝火旺盛上冲于面不无关系,故从肝论治。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