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厌食症是指长时间内见食不贪,喂食而烦,甚至拒食的一种临床常见儿科疾病,属西医学“消化不良”范畴,随着独生子女的增多,本病尤为常见。本病临床表现为小儿面黄、消瘦、体重不增、精神不振、机体抵抗力下降,经常发生上呼吸道感染并影响生长发育。厌食症在小儿病中最常见。临床表现为精神萎靡,食欲不振,甚至拒食。小儿厌食症是城市儿童常见病症,以较长时间食欲减退,食量明显减少,不思饮食,甚至拒食为主要临床特点。属中医学“恶食”、“痰滞”、“伤食”、“病久胃虚”等范畴。
【临床应用】
1.原睿治疗33例厌食症患儿,治则:消食导滞,健脾和胃,燥湿祛痰。基本方(7岁儿童剂量):砂仁7g、木香7g、太子参9g、炒白术9g、茯苓9g、槟榔9g、莱菔子9g、焦鸡内金(粉冲)9g、陈皮9g、焦山楂9g、甘草2g。辨证加减:伴腹痛阵作者,基本方减太子参、茯苓、砂仁,加元胡9g、川楝子7g;伴有大便干,二三日一行者,减太子参、炒白术,加大黄5g(后下);伴有身热,舌淡红苔黄者,减太子参,加黄连5g;伴有腹痛、吐虫或便虫者,减太子参、炒白术、砂仁,加使君子9g、苦楝皮9g;伴呕吐痰涎者,减焦山楂、槟榔,加半夏7g;伴神疲乏力者,加黄芪40g,1日1剂,连服8剂为一疗程,如未痊愈,休息3~5天,再服一疗程。治疗结果:显效
【饮食不振或不思乳食完全消失,体重增加2kg以上(服药前至服药后3个月】19例。有效(饮食较服药前明显增加,体重增加1kg以上)12例。无效(服药前后无明显变化)2例。总有效率94%。
2.安君玲治疗门诊患儿,其中,男26例女14例,患儿全部做肝功、血常规、胸透检查。血常规白细胞增高(1.1×109~1.3×10/L)7例,轻度贫血(HGB90~100g/L)9例,肝功、胸透检查正常。治疗方法:予香砂六君子汤加味治疗,药用党参8g,白术8g,茯苓8g,陈皮10g,法半夏6g,木香8g,砂仁4g(后下),炙甘草4g,鸡内金6g,焦三仙各10g。每日1剂,水煎分早、晚2次服。服用14剂,最多服21剂。结果治愈16例,好转21例,无效2例,总有效率92.5%。
【病案举例】
1.李某,男,7岁,于1993年10月17日就诊,食欲不振2月余,素嗜冷饮,时恶心吐痰涎。面黄肌瘦,神疲乏力,舌淡红,苔白稍腻,。,
脉滑无力。体重19kg。辨证:患儿素嗜冷饮,损伤脾阳,运化失调。
水湿停滞,故见食欲不振等症。治宜温中化痰,健脾益气,清食导滞,方用香砂六君子汤加减:砂仁7g、木香6g、黄芪25g、太子参10g、茯苓9g、姜7g、莱菔子9g、炒白术9g、半夏7g、槟榔9g、焦山楂9g、焦内金(碎、冲)9g。水煎取300ml,4剂。每日1剂,分3次口服。
二诊:食欲较前好转,疲乏无力减轻,恶心呕吐痰涎消失。舌淡红苔白,脉滑。继用上方减半夏。黄芪加量至45g,连服6剂。
三诊:食欲明显好转,余症消失。嘱上方去黄芪、干姜,加陈皮9g,继服4剂以固疗效。
2.王某,男,7岁。2006年7月28日初诊主诉:食欲不振5月。
平素喜食冷饮。初诊面黄,精神欠佳,不知饥饿,乏困无力,大便稀溏,舌质淡红,苔白厚,脉滑细。查:血常规HGB90g/L诊为厌食症。证属脾胃亏虚,夹食积湿阻。治宜健脾和胃,化湿消食。药用党参8g,炒白术8g,茯苓8g,陈皮10g,法半夏8g,木香8g,砂仁4g(后下),炙甘草4g,鸡内金6g,焦三仙各8g。日1剂,水煎服。连服14剂,食欲旺盛,神色转佳,复查血常规HGB110g/L
按小儿厌食症病因主要有两种:一为小儿脾常不足,脾虚生湿,致使脾胃功能失调;二因独生子女多任性倔强,存在不良的饮食习惯,饮食不定时,生活无规律,零食冷食太多食味佳时则暴饮暴食《内经·痹论》曰:“饮食自倍,肠胃乃伤”。小儿不良的饮食习惯导致脾胃亏虚,运化失健,致食积湿阻。故小儿厌食症的病位在脾、胃,病机为脾胃亏虚,夹食积湿阻,治疗以健脾和胃治其本,化湿消食治其标。
香砂六君子汤中党参、白术、炙甘草健脾益气燥湿;茯苓渗湿健脾;陈皮、法半夏、木香理气健脾,砂仁化湿醒脾,合鸡内金焦三仙消食开胃。诸药合用,虚实兼顾,补中寓消、消中有补、补不碍滞、消不伤正,恰合病机,故疗效显著。
3.杨某,男,3岁,1990年3月20日诊。半月来不欲饮食,厌恶甜膩,神疲乏力。见患儿面色萎黄,自汗,心烦不安,脘腹膨闷,肝脾未扪及,舌苔白微腻,指纹紫滞。此乃脾虚气滞,运化无力。处方:党参10g,香附9g,谷芽、麦芽、鸡内金各8g,白术、茯苓、山楂、神曲各7g,陈皮4g,砂仁、法半夏各3g,甘草2g,生姜3片。3剂,水煎服,1剂药尽,已索要饭吃,数剂尽而愈。后随访3月,饮食如常,精神状态良好。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