奔豚病,古病名,见《灵枢》、《难经》《金匮要略》等,为五积之一,属肾之积。《金匮要略》称之为“奔豚气”。豚,即小猪。奔豚一由于肾脏寒气上冲,一由于肝脏气火上逆,临床特点为发作性下腹气上冲胸,直达咽喉,腹部绞痛,胸闷气急,头晕目眩,心悸易惊,烦躁不安,发作过后如常,有的夹杂寒热往来或吐脓症状。因其发作时胸腹如有小豚奔闯,故名。从证候表现看,类似于胃肠神经官能症,而出现肠道积气和蠕动亢进或痉挛状态。
【临床应用】
王丽华等治疗13例诊断符合《金匮要略》“气从少腹上冲咽喉,发作欲死,复还止”奔豚病的特征患者。13例中,已发奔豚4例,欲作奔豚9例。其中男性5例,女性8例。年龄最小26岁,最大61岁。
病程最短2个月,最长3年。治疗方法:内服汤剂香砂六君子汤加味。
方药组成:党参15g,白术12g,茯苓15g,陈皮12g,半夏12g,木香10g,砂仁(后下)6g,炙甘草6g。随症加减:肝气上逆明显者加李根白皮、代赭石、白芍以平肝、柔肝降气;心肾阳虚,水饮内动者重用茯苓,加桂枝以通阳利水;恶心明显者加生姜、代赭石以降逆止呕;腹痛者加芍药合甘草以缓急止痛;腹痛欲泻,泻后痛减者合痛泻要方以补脾泻肝;腹胀纳呆者加焦三仙、厚朴以消食理气除胀;热象明显者加黄芩、葛根以清热泄肝。治疗结果:13例中治愈7例,有效4例,无效2例,总有效率84.6%。
【病案举例】
蒋某,男,33岁。初诊日期:1993年3月16日患者因脐下悸动,气从少腹上冲咽喉,反复发作3年而来诊。每于脐周胀痛,继则气从少腹上冲咽喉,片刻后冲气下降,腹痛渐减,复如常人。每于10日左右发作1次。伴有纳呆,食后胃脘胀闷,恶心肠鸣,面色萎黄,形体消瘦,精神萎靡,大便干,舌质红,苔白腻微黄,脉细数证属肝郁化火,乘脾犯胃,久则脾胃虚弱,痰湿内阻,冲气上逆而作奔豚。治以健脾理气,平肝降逆。处方:党参15g,白术2g,茯苓15g,陈皮12g,半夏12g,木香10g,砂仁(后下)6g,枳实10g,代赭石(打)30g,白芍25g,桂枝10g,姜竹茹6g、炙甘草6g生姜3片,大枣6枚。3剂,水煎服。
二诊(3月19日):腹痛减轻,上脘坠胀,但未发作奔豚,舌苔较前转黄。上方代赭石减为15g,加焦三仙各15g,黄芩4g3剂,水煎服。
三诊(3月23日):上脘坠胀消失,惟感脐下悸动上方加厚朴10g,黄芩改为6g,3剂,水煎服。
四诊(3月26日):无不适感,精神转佳,舌苔白腻微黄,脉沉,上方加薏苡仁15g,3剂,水煎。
五诊(3月30日):无不适,偶肠鸣,精神好,面色转润,有光泽,食欲好,舌红苔薄白,上方厚朴改为12,加大腹皮15g,3荆,水煎服。守方加减,20剂后,未再发作奔豚。
按奔豚气多由肝郁化火,肝气循冲脉上逆或心肾阳虚,水饮内动所致,其症发作过后如常人,若不及时治疗,久则肝气横逆,乘脾犯胃,心肾阳虚,脾阳亦不足,最后导致脾胃虚弱。香砂六君子汤中党参、白术、茯苓、炙甘草健脾益气;陈皮半夏理气化痰;木香、砂仁理气散寒止痛;随症选加李根白皮、葛根、桂枝、白芍、代赭石、防风、厚朴、焦三仙等,共奏健脾和胃、理气止痛、平冲降逆之功,故取效较好。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