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砂六君子汤加减治十二指肠溃疡医案、配方

养生之家导读:十二指肠溃疡以上腹痛为主症,是消化道的常见病,病案举例是什么?下面小编为您详细介绍。

十二指肠溃疡以上腹痛为主症,是消化道的常见病,一般认为是由于大脑皮质接受外界的不良刺激后,导致胃和十二指肠壁血管和肌肉发生痉挛,使胃肠壁细胞营养发生障碍和胃肠黏膜的抵抗力降低,致使胃肠黏膜易受胃液消化而形成溃疡,目前有人认为是胃弯曲杆菌感染所致。亦属中医学“胃脘痛”范畴。本病的致病因素较多,主要有情志失调、饮食不节、外感寒邪等。

【临床应用】

1.杜学孟治疗120例慢性消化性溃疡,以香砂六君子汤为主,方药组成有:党参10g,炒白术10g,茯苓10g,陈皮10g,姜半夏10g,广木香8g,砂仁8g,白及粉6g。水煎服,日1剂,分2次服下(白及粉每次冲服3g)。1月为1疗程,一般1~疗程即可治疗结果:治愈89例(占74%),好转29例(占24%),无效2例(占2%),总有效率为98%。

2.朱泉新运用芍药甘草汤合香砂六君子汤加味,治疗十二指肠溃疡患者178例,药物组成:生白芍30g,生甘草12g,青木香15g,缩砂仁10g,广陈皮15g,清半夏10g,潞党参15,炒白术15g,茯苓10g,红花3g,枳壳10g,紫苏10g,生姜3片。日1剂,水煎分2次服,15天为1个疗程。178例中,痊愈121例(67.98%),好转52例(29.21%),无效5例(2.81%),总有效率为97.19%。

3.邹方鹏等运用香砂六君子汤加味治疗消化性溃疡36例,方药组成:党参30g,白术、赤白芍、白及各20g,生甘草、茯苓各12g,半夏、陈皮、砂仁(后入)、柴胡各6g,木香3g,瓦楞子30g每日1剂,水煎,分早、晚2次服用,以10天为1个疗程。结果:治愈19例,占52.78%;有效15例,占41.67%;无效2例,占5.55%总有效率94.45%。

【病案举例】

1.潘某,男,52岁,干部,于1988年3月14日初诊。患者于1984年开始不明原因出现胃脘疼痛,伴反酸嗳气,以夜间或饥饿时为重,进食或服药后可缓解,秋冬季易发作1986年10月行纤维胃镜检查提示十二指肠球部前壁见0.8cm×0.6cm大小的溃疡面,表面附有白苔。曾间段服用胃舒平、甲氰咪呱等治疗症状时好时差。半月前因饮食不节和饮酒后胃脘疼痛明显加重,并出现柏油样大便,精神倦怠,头目昏糊,大便潜血阳性,脉象缓弱,舌苔薄,舌边有齿痕,舌质淡。诊断:十二指肠球部溃疡并出血。即给香砂六君子汤配白及粉冲服治疗,未用西药对症和支持疗法。11周后胃脘疼痛缓解,大便潜血阴性,持续该方治疗,精神食欲逐渐好转,1月后复查胃镜:十二指肠球部未见溃疡面,有轻度变形和黏膜集中现象。遂于六君子汤7剂善后,随访1年未见出现症状和溃疡复发。

按香砂六君子汤是中医健脾补气有效方和常用方,现代文献记载,该方具有显著的提高机体免疫功能的作用。因此,能增强患者体质和提高机体抗病能力,并调节消化道生理功能,起到扶正固本的作用,有助于溃疡之愈合。白及止血生肌,药中含大量黏液质,研粉冲服,可使药物直达病灶,起效快,可起到直接止血定痛,保护创面,生肌敛腐的作用。十二指肠溃疡虽为内脏黏膜溃疡,但是,补养剂与白及合用,同样也起到了中医治疗体表溃疡“托里生肌”的功效,因而促进了溃疡面的尽快愈合。

2.王某,男,42岁,干部,1999年12月24日初诊。自诉3年来,胃痛隐隐,时轻时重,以饭后明显。症以疼痛、胀满、反酸、口淡无味、纳差为主,经治疗效果欠佳。检查:面色略黄,消瘦,舌淡红,苔厚膩略黄,脉濡弱。胃镜检查诊断为:十二指肠球部溃疡;浅表性胃炎。中医诊断:胃脘痛(湿热中阻,脾胃虚弱)拟以芍药甘草汤合香砂六君子汤加味:白芍30g,生甘草12g,青木香15g,缩砂仁10g,陈皮15g,半夏10g,枳壳10g,紫苏6g,生姜3片为引,5剂,日1剂,水煎服。1999年12月29日复诊,自诉服药后症状明显减轻,食知滋味,饮食增加,复查舌脉均有所好转。效不更方,继服12剂后症消病愈。复查胃镜:十二指肠球部溃疡灶消失;浅表性胃炎征减轻。

按十二指肠溃疡属中医学“胃脘痛”范畴。临床上可单独发病,也常与胃炎、胃溃疡等病同时发生。在中医理论指导下,辨证分型,制订芍药甘草汤合香砂六君子汤加味的治疗方案。其中芍药、甘草二药同用乃仲师之芍药甘草汤,用以酸甘敛阴,柔肝止痛,治疗肝气犯胃之胃脘痛效果甚佳;青木香行气止痛;砂仁行气化湿;陈皮、半夏健脾和胃;四君子汤益气补中,健脾养胃;另加用小剂量红花以活血养血,消肿止痛;枳壳、紫苏进一步行气化滞。诸药合用,共奏健脾养胃、行气化滞、活血养血、缓急止痛之效。

3.刘某某,男,36岁,农民,于1999年0月21日诊主诉:上腹疼痛半年余。患者半年多前上腹部疼痛痛有定时,饥时为甚,得食则缓,纳差,全身乏力,大便时干时稀。平素嗜酒。胃镜检查:十二指肠球部溃疡(活动期)。舌苔薄白,质紫暗,脉弦稍弱。中医诊断:胃脘痛。辨证为脾胃虚弱,水湿困脾,肝横侮脾。西医诊断:十二指肠溃疡。治宜健脾和胃,理气化湿,辅以活血化瘀。方用香砂六君子汤加赤白芍、白及各20g,瓦楞子30g,柴胡6g。连服10剂后,诸症减轻。效不更方。继服一疗程后,脘痛仅晚间偶感脉弦转滑,舌质仍紫暗。原方去柴胡6g,加当归3g以调理气血,又服一疗程,症状消除,X线钡透示:龛影消除。随访2年余病情未再复发。

按肝主疏泄,与本症发生有密切关系。原因有二,一是肝气郁结,横逆犯胃,胃失和降,诱发本病发生;二是肝气失调,对脾胃功能、血液循环及输津布液等产生影响,加重病情治宜健脾和胃,理气化湿,佐以活血生肌。此方重点在于参、术、草之健脾益气,使已经虚怯的脾胃得到充实,再而旺盛其运化功能,使之发挥后天应有作用,谷纳得运而气血之源充;苓、夏、陈祛湿化水;柴、香、砂畅通气机;白芍、甘草柔肝缓急止痛;赤芍、白及活血化瘀;黄芪则仿外科益气生血生肌之意,并据现代药理研究,黄芪能扩张血管,使坏死细胞恢复活力,还能抑制胃酸分泌,使胃液pH上升配以饮食、心理调节,共同治愈溃疡病。

养生专题

吴廷扬通天达地汤治疗外感发热医案
吴廷扬通天达地汤治疗外
通天达地汤解表清里,疏散风热。用于外感发热。那么,吴廷扬通天达地汤治疗外感发热医案是什么呢?让我们一起来看看下面的介绍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