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成】大怀熟地黄240g,炒山药120g,炒山茱萸90g,枸杞子120g,炒鹿角胶120g,制菟丝子120g,姜汁炒杜仲120g,当归90g,肉桂60~120g,制附子60~80g。
【用法】先将熟地黄蒸烂杵膏,加炼蜜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百余丸,食前用滚汤或淡盐水送下;或丸大如弹子大,每嚼服二三丸,以滚白汤送下(现代用法:为末,炼蜜为丸,每丸重约15g。早、晚各服1丸,温开水或淡盐汤送下。或作汤剂,用量按原方比例酌定)。
【功效】温补肾阳,填精补血。主治肾阳不足,精血虚冷证。年老或久病气衰神疲,畏寒肢冷,腰膝软弱,阳痿遗精,或阳衰无子,或饮食少进,大便不实,或小便自遗,或下肢浮肿,舌淡苔白,脉沉迟。
【方解】本方治证,是因元阳不足,命门火衰,精血虚冷所致。治宜温补肾阳,填精补血,以协调阴阳,使阳气生化有源。
方中用肉桂、附子辛热入肾,功擅温壮元阳,补命门之火;鹿角胶甘咸微温,补肾温阳,益精养血,三药相辅相成,以培补肾中元阳,共为君药。配伍熟地黄、山茱萸、山药、枸杞子等甘润滋补之品,可滋阴益肾,养肝补脾,填精补髓,与肉桂、附子、鹿角胶相伍,有“阴中求阳”之义,共为臣药。菟丝子、杜仲补肝肾,强腰膝;当归养血和血,助鹿角胶养精补血,并使补而不滞,三药共为佐药。诸药合用,温补肾阳,填精补血,使阳得阴助,生化无穷,以培补肾中元阳。即原书所谓“益火之源以培右肾之元阳”。
【加减】阳衰气虚,加人参;阳虚精滑或带浊、便溏,加补骨脂;飨泄肾泄不止,加五味子、肉豆蔻;饮食减少或不易消化,加干姜炒黄用。腹痛不止,加吴茱萸;腰膝酸痛,加胡桃肉;肾虚阳痿,加巴戟肉、肉苁蓉、淫羊藿。
【医案】杨某,女,45岁,1987年9月13日初诊。主诉:夜尿次频,量多已5个月。诊查:夜间尿次频(4~5次),量多。不甚渴饮,饭量不增四肢发凉,腰腿酸困;大便溏,日3次。舌质嫩色淡,苔薄白。脉沉细。经检查:血糖为9.16毫摩尔/升;尿糖(+)。辨证:气阴不足,阳虚不布。治法:滋肾阴,扶阳固气。
处方:熟地黄20g,山药15g,山茱萸12g,黑附子6g,泽泻7g,菟丝子9g,茯苓7g,杜仲9g,怀牛膝6g。上药用水500毫升煎至200毫升,滤出药液,渣再加水400毫升煎至150毫升,去渣,2次药液合1处,分2次温服,每间5小时服1次。
9月19日二诊:上方药服5剂后,夜尿2次,量减,精神转佳。余症亦减。原方药继进2剂。
9月23日三诊:药后夜尿1次,量不多,四肢温,腰腿已无酸痛感,脉缓力增,余无所苦。此阴气复,阳气振,向愈之象;改用金匮肾气丸,每日1次(9g),持续服1个月。
【按语】右归丸与肾气丸均具有温补肾阳之功,均可用治肾阳不足诸症。右归丸系将肾气丸中的干地黄、桂枝改为熟地黄、肉桂,减去“三泻”(泽泻、牡丹皮、茯苓),加鹿角胶、菟丝子、杜仲、枸杞子、当归而成,变为温补元阳之峻剂,纯补无泻,益火壮阳力强,兼以滋阴填精补髓,适用于元阳不足,命门火衰,精血虚冷之久病神疲气怯,或火不生土等证。而肾气丸则温补肾阳的代表方,以小量温阳药配入滋阴药中,于水中补火,以微微生火,化生肾气,适用于肾阳不足诸症。
【方源】《景岳全书》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