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成】干地黄240g,山茱萸120g,薯蓣120g,泽泻90g,牡丹皮90g,桂枝30g,附子30g。
【用法】上为细末,炼蜜和丸,梧桐子大。酒下15丸,加至25丸,日再服(现代用法:为末,炼蜜为丸,每丸重9g。早、晚各服1丸,温开水或淡盐汤送下。或作汤剂,用量按原方比例酌定)。
【功效】温补肾阳。主治糖尿病,肾阳不足证。腰痛脚软,下半身常有冷感,少腹拘急,小便不利,或小便反多,入夜尤甚,阳痿早泄,尺脉沉细,舌质淡而胖,苔薄白不燥,以及脚气、痰饮、消渴、转胞、水肿等证。
【方解】本方原治虚劳腰痛、痰饮、消渴、脚气、转胞等肾阳不足之证。虽见症不同,但总由肾阳不足,命门火衰,温煦、气化失常所致。治当温补肾阳,“益火之源,以消阴翳”。
方中附子温补命门之火,桂枝温阳化气。二药合用,补肾阳之虚,助气化之复,共为君药。桂枝、附子用量较小,其意不在峻补,而在温助肾中之阳,微微生火,鼓舞肾气,取“少火生气”之意。肾为水火之宅,内寄真阴真阳,无阴则阳无以化。故重用干地黄及山茱萸、山药滋补肾阴,于阴中求阳,使阳得阴助而生化无穷,共为臣药。君臣配伍,阳药得阴药之柔润则温而不燥,阴药得阳药之温通则滋而不腻,阴阳互济,相得益彰。佐以泽泻、茯苓渗湿泻浊,通调水道,加之桂枝、附子温阳化气以作动力,则更能去水湿,消阴翳;牡丹皮苦辛而寒,入血分以行血活血,配伍桂枝可调血分之滞。三药与温补肾阳之品同用,意在补中寓泻,以助肾气之振奋,并制滋阴药可能助湿碍邪之弊。综观全方,温而不燥,滋而不腻,补阴之虚以生气,助阳之弱以化水,使肾阳振奋,气化复常,则诸证自除。本方配伍特点:①补阳之中伍以滋阴之品,阴中求阳,使阳有所化;②)少量补阳药与大队滋阴药为伍,旨在微微生火,鼓舞肾气。
【加减】若阳虚明显,畏寒肢冷者,可将桂枝易为肉桂,干地黄易为熟地黄,且加大肉桂、附子用量,以增强温补肾阳之力;若阳虚水停者,仍用桂枝,并加大茯苓、泽泻用量,以显露其温阳化气行水之功;若用于阳痿,尚须加淫羊藿、巴戟天等以增壮阳起痿之力。
【医案】张某,男,45岁,2003年8月9日初诊。主诉:口干、多饮、多尿5年,加重1周。患者5年来口干多饮、多尿、腰膝酸软、消瘦,近1周加重。症见:口干、多饮、消瘦、腰膝酸软、小便频数、疲乏无力、夜寐差、大便干结、舌质淡红、苔薄白,脉沉细,空腹血糖14.3毫摩尔/升,餐后2小时血糖16.4毫摩尔/升,尿糖(++),糖化血红蛋白8%。西医诊断:非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中医诊断:消渴病,脾肾亏虚,气阴双损。治则:补肾健脾,益气养阴。
上方服20剂后,¥干、多饮、小便频数明显好转,加肉苁蓉,以润肠通便,继服15剂,口干、多饮、乏力、腰酸软基本缓解,空腹血糖6.5毫摩尔/升,餐后2小时血糖10.4毫摩尔/升。
【方源】《金匮要略》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