齿衄
血从牙龈齿缝中流出称为齿衄,齿衄在现代医学中,除见于血液病(如白血病、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再生障碍性贫血、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等)外,还见于牙龈炎及维生素C缺乏症、某些感染性疾病、药物中毒等。
【病案举例】
李某,男,41岁。齿龈松动经常出血,发时面部升火。伴鼻衄,面色不华,头昏目眩,口淡纳差,下肢畏寒,舌质淡红,苔薄白腻,脉细。曾予清热泻火、滋阴潜阳、凉血止血等法未效。证属肾阳虚衰,虚火上浮。治宜益肾温阳,引火归元。用肾气丸加减:生地、白芍各12g,山茱萸、丹皮、茯苓、藕节炭各10g,山药、仙鹤草、白茅根各30g,附子、肉桂各3g。煎服5剂,齿衄已止。守方再进5剂,以资巩固。
【讨论】
齿衄又称牙宣、牙衄,中医学将其归为“血证”范畴。《景岳全书·血证》说“血从齿缝牙龈出者,名为齿,此手足阳明二经及足少阴肾家之病。盖手阳明入下齿中,足阳明入上齿中,又肾主骨,齿者,骨之所终也。”故齿衄与胃肾关系密切,除却常见的阳明胃火、阴虚火旺出血外,肾气不足虚火上炎也是齿衄的常见病因,治宜引火归元法,正属金匮肾气丸的功效之一。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