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肤干燥症是临床常见皮肤病的一组症状,可由鱼鳞病、异位性皮炎、皮肤浅部真菌感染及某些工农业职业性皮肤病多种原因引起,中老年人多发。其症状表现为皮肤失去弹性和光泽,皮肤干燥、粗糙,常伴有脱屑,有时自觉瘙痒,这种情况在手足部位尤为明显,重者引起孩裂、出血和继发感染。其主要原因是表皮的再生能力的减退,皮肤表面能活动的汗腺数量减少,皮脂腺分泌降低,以及皮肤水分的脱失,表现皱纹增多、浅部静脉露出明显。在手掌与足跖处常常出现角层增厚,易发生皲裂。本症疗法较多,但疗效不尽如意生脉散具有生脉益气养阴敛汗的作用,对本病有硬顶疗效。
【病案举例】
梁某,女,25岁,1995年7月初诊,诉产后手足皮肤一直干裂,皲垢伴盗汗,自觉手足心发热,无咳嗽,产前皮肤正常,无干裂,皲垢之征。纳差,口渴喜饮,初始未予重视,后盗汗加重,手足皮肤干燥,似日久未洗,自涂“润肤油”之类而无效,自求诊治于某医,给滋阴降火之熟地类而效不佳,后转诊于余,余观其青年女性,适逢产后,既往无肌肤干燥之征。思其为产后气阴俱虚而致,投生脉散加味,太子参20g,麦门冬15g,北沙参10,锻龙牡各20g,浮小麦10g,生黄芪10g,石斛10g,水煎服,日1剂,共2剂1剂后,手足心热,汗出,盗汗锐减,二剂既下,手足皮肤俱汗出而润,千裂俱消,盗汗亦除,此病告建,嘱忌辛辣之品以顾护阴津,随访3月未复发。
按:患者系青年女性,产后体虚,加之生产气血俱损,阴津亏乏,阴虚而火旺,虚火上炎,热灼津出发为盗汗。手足为体之末也,生产致气血受损,气虚而津液无以运化输布,肌肤不荣,故见肌肤干燥皲垢。前医虽查明症由阴虚而致,而未查及气阴俱虚之本,故给滋阴降火而效不佳,余于前方加用补气之黄芪,益气而不伤阴之太子参,使气得补而阴津无伤,加用麦门冬北沙参、石斛之属以益阴津,煅龙牡、浮小麦以敛汗固阴,阴津既补,虚火自降,故盗汗得消,复得气机推动,运化输布有权,使四末得以阴津荣养,肌肤皲垢自消。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