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脉散加减治小儿汗证医案、配方

养生之家导读:小儿汗证自古以来有自汗、盗汗之分,一般认为自汗多属气虚不固,盗汗常属阴虚内热,治疗配方是什么?下面小编为您详细介绍。

小儿汗证自古以来有自汗、盗汗之分,一般认为自汗多属气虚不固,盗汗常属阴虚内热。《景岳全书》谓“小儿元气未充,腠理不密,所以极易汗出,自汗盗汗各有阴阳之证,不得谓自汗必属阳虚,盗汗必属阴虚”。小儿是稚阴稚阳,纯阳之体,阳常有余,而阴常不足,阳气比阴气旺盛,阳盛则热,加之肌肤嫩薄,故汗液易于外泄,外感内伤都易从阳化热,临床中常自汗盗汗互见,虚实并存。临床以出汗为主要症状的患儿家长常代诉种种虚象(如全身无力、消瘦、食欲不振等),若不仔细辨证,医生易误诊为虚汗,而反复补虚,难收疗效。因小儿生理、病理特点不同,自汗、盗汗各有虚实之异,临床多有表虚里实、脾胃积热、脾肺阴虚、心肝蕴热等症型。由于小儿汗证以症状为主,而不同于某单一病种,必须结合其他症候、出汗部位及小儿的生理、病理特点认真辨其虚实寒热,辨证论治方可收效。自汗属气虚、阳虚,盗汗属血虚、阴虚由于小儿脏腑娇嫩,元气未充,临床上常自汗、盗汗兼见故根据虚者补之、脱者固之、实者泄之、热者清之、寒者热之的原则进行辨证施治,方能取得满意疗效。阴虚火旺潮热盗汗,也伴有自汗,寐后汗多,五心烦热,形体瘦弱,口干,舌红苔少,脉细数。治以滋阴降火。方用当归六黄汤合生脉散加减。

【病案举例】

1.王某,男,4岁,1998年11月25日初诊。汗出较多,人睡后更着,口干欲饮,手足心灼热,形体瘦弱舌红苔薄,脉细数。此乃阴虚内热,迫津外泄。治以养阴清热敛汗方用当归六黄汤合生脉散加减。太子参、熟地各10g,麦冬、当归浮小麦、白芍各9g,五味子4g,煅牡蛎12g,黄芩8g。水煎服,每日1剂。并嘱其临睡前用龙骨、牡蛎粉外搽,以潜阳敛汗。服药5剂,汗出大减,手足心热消失,仅入寐后皮肤湿润,口干减,大便溏,原方去麦冬加山药10g,续服5剂,汗出止,诸症消。

按:阳加阴谓之汗,汗出过多,伤阴伤气。患者阴虚内热,故出现口干欲饮,手足心灼热,形体瘦弱。舌红苔薄,脉细数方用当归六黄汤合生脉散大补心之气阴,加清热敛汗之品达热去阴复之效。142.某男,4岁,2000年9月22日初诊小儿汗出较多,入后更甚,醒则汗止,容易惊醒,神萎不振,心烦少寐,人夏以来伴低热,口干欲饮,手足心热。诊见形体消瘦,口淡红,舌质淡,苔少见剥苔,脉细弱。处方:生脉散合归脾六黄汤加减党参、麦冬、熟地各10g,当归、浮小麦、白芍、黄芩各9g,龙骨、牡蛎各5g,五味子5g,水煎服,每日一剂。服药后汗出大减手足心热消失,仅睡后皮肤湿润,食欲不振,大便溏,在原方去黄芩、加出药、芡实各10g,续服3剂,症状全消失。

按:此乃因素体消瘦,气虚能敛阴,阴虚生内热,迫津外泄,故,,

汗出较多。汗为心之液,出则心血暗耗,故心烦少寐,或伴低热,口干心烦,容易惊,口唇淡红,乃心脾不足,脾虚血少,心失所养,治宜益气滋养血,兼清热敛汗。

养生专题

吴廷扬通天达地汤治疗外感发热医案
吴廷扬通天达地汤治疗外
通天达地汤解表清里,疏散风热。用于外感发热。那么,吴廷扬通天达地汤治疗外感发热医案是什么呢?让我们一起来看看下面的介绍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