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毒性心肌炎是由病毒侵犯心肌后引起的心肌细胞变性和心肌间质改变。临床上可见心悸、气促、胸闷、胸痛、头晕、乏力等。目前现代医学除对心律失常和心功能不全等并发症的常规处理外,尚无较好的治疗方法。
本病可归属于“心悸”、“怔忡”、“心痹”、“胸痹”、“虚劳”等范畴。多系病毒侵犯心脏局限性或弥漫性炎症病变中医学认为温邪由卫入营,内舍心脉,气滞血瘀,胸阳痹阻而发本病。温邪易伤气阴,故临床中心肌炎以气阴两虚证候多见。扶正祛邪并用是治疗病毒性心肌炎的基本原则,故治疗上益气养阴与清解祛邪并用。
【病案举例】
患儿,男,6岁,2006年12月1日初诊初起发热、心悸、乏力、胸闷,曾在某西医院静脉滴注青霉素、病毒唑、能量合剂3天。
来诊时患儿仍发热,心悸,乏力,烦躁,胸闷,面色苍白查体:体温38.3℃,心尖区第一心音低钝,心率140次/分,律整。舌质红,苔黄腻,脉数。心电图示心动过速。心肌酶谱3项均升高,诊为心肌炎。中医辨证为湿热交蒸,耗气伤阴。治当清热利湿,益气养阴,方选葛根芩连汤加减。药用:葛根、黄芩、玉竹、白薇、青蒿各9g,金银花、蒲公英、板蓝根各18g,薄荷6g,淡豆豉12g,甘草3g2剂后热退,但仍心悸、乏力。上方去青蒿、淡豆豉,加太子参、黄芪12g,丹参9g。嘱其注意休息。上方6剂后,症状减轻,但活动后仍胸闷、乏力。遵照效不更方的原则,嘱其继用6剂。复诊时患儿症状已基本消失,舌质淡红,苔薄白,此后用生脉散加味为主组方制成散剂,患儿服用约10天左右,复查心电图、心肌酶谱,心电图恢复正常,心肌酶降至正常。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