萎缩性鼻炎是一种以鼻黏膜萎缩或退行性变为其病理特征的慢性炎症,其特点是鼻黏膜萎缩、嗅觉减退或消失和鼻腔多量结痂形成,严重者鼻甲骨膜和骨质亦发生萎缩,黏膜萎缩性改变可向下发展到鼻咽、口咽、喉咽等处。严重而伴有典型恶臭者,称臭鼻症。多始于青春期,女性较男性多见。
临床上有原发性和继发性两种,原发性病因不明,可能与遗传因素、营养不良、代谢紊乱、内分泌失调等有关;继发性多继发于慢性鼻炎、鼻窦炎脓性分泌物的长期刺激,高浓度有害粉尘及气体的长期刺激,不适当的鼻腔手术所致的鼻黏膜的广泛损伤,特殊传染病(如结核、梅毒、麻风等)对鼻黏膜的损害等。病理早期黏膜仅呈慢性炎症的改变,继而发展为进行性萎缩。黏膜与骨部血管逐渐发生闭塞性动脉内膜炎和海绵状静脉丛炎,血管壁结缔组织增生肥厚,管腔缩小或闭塞,血液循环不良,导致黏膜、腺体、骨膜及骨质萎缩、纤维化,黏膜的假复层纤毛柱状上皮逐渐转化为复层鳞状上皮。甚至蝶腭神经节亦可发生纤维变性。其临床表现为鼻塞,鼻咽干燥,鼻出血,嗅觉障碍和恶臭,并可伴头晕头痛。其病因迄今未十分清楚,目前现代西医学无特殊疗法。
本病属中医学“鼻槁”的范畴,首见于《灵枢·寒热病》,其曰:“皮寒热者,不可附席,毛发焦,鼻槁腊,不得汗本病多责之于燥邪、阴虚、气虚等。气候干燥或多尘、高温的工作环境,燥热之邪伤肺,循经上灼鼻窍,耗伤津液,鼻窍失养;久病伤阴,津液不能上输于鼻,鼻失滋养,甚则肺虚及肾,肺肾阴虚,虚火上炎,灼伤鼻窍黏膜,致使鼻干、黏膜枯萎而为病;久病体弱或饮食不节、劳倦过度损伤脾胃,致使脾胃虚弱,气血精微生化不足,无以上输充养鼻窍,鼻失气血滋养而为病;若脾不化湿,湿蕴化热,湿热上蒸,熏灼鼻窍黏膜,亦可导致此病。
【病案举例】
洪某,男,45岁。因鼻中流脓浊涕反复发作半年余,于2002年3月26日至耳鼻喉科诊治,医师诊断为萎缩性鼻炎,以青霉素治疗,但未见明显好转。1年后加重,经常鼻塞不闻香臭,自觉和他觉均发现鼻中有臭味,头痛头晕,舌质红,苔薄黄脉弦右寸浮。中医诊断为风热壅滞阳明经脉,化腐为脓。治当清解阳明热邪,排腐利脓,用葛根芩连汤加味。处方:葛根10g,黄芩10g,黄连10g,生甘草6g,白芷6g,鱼腥草10g,金荞麦15g,神曲10g。服7剂,头晕头痛减轻,鼻塞味臭亦见好转。继服20剂,鼻臭鼻塞、鼻中流脓水痊愈,诸症消失,随访3年,至今未发。
按:葛根芩连汤出自《伤寒论》,由葛根、黄芩、黄连和甘草组成。治疗太阳病表证未解误下,邪陷阳明所致之协热利。因足阳明胃经起于鼻翼两侧,风热侵犯阳明经脉致成鼻渊;而阳明乃多气多血之经,头面胸腹四肢各处可布,其病亦为多端变化无常。治疗本病,一般多用发散风热、升阳化浊之品,然此例患者正值壮年,体阳较盛,鼻翼又是足阳明经循行之处,葛根芩连汤专清解阳明之热,经热得除,其痛自止。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