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年性皮肤瘙痒症是指无原发性皮损而自觉瘙痒之皮肤病。皮肤瘙痒症的发病原因是随年龄的增长,皮下组织含水量减少,弹性减退,皮下脂腺分泌不足,使皮肤干燥、萎缩、外受风、湿、热、虫侵袭,或精神紧张、情绪激动、衣被过暖、机械刺激,服食辛辣、鱼虾、酒类、咖啡、浓茶等发物,摄入含锰食物不足等多种因素,导致全身瘙痒。皮肤瘙痒症有泛发性和局限性之分,泛发性皮肤瘙痒症患者最初皮肤瘙痒仅限局限于一处,进而逐渐扩展至身体大部或全身,皮肤瘙痒常为阵发性尤以夜间为重,由于不断搔抓,出现抓痕、血痂、色素沉着及苔藓样变化等继发损害。局限性皮肤瘙痒症发生于身体的某一部位,常见的有肛门瘙痒症、阴囊瘙痒症、女阴瘙痒症、头部瘙痒症等。皮肤瘙痒症患者忌过多食用辛辣鱼腥酒类等,以免皮肤瘙痒加剧。不断搔抓不仅可使皮肤增厚,而且皮质变厚后反过来又加重了皮肤瘙痒,因此会形成愈抓愈痒、愈痒愈抓的恶性循环。此外,患者不宜烫洗患处,因为烫洗的方法只能起到暂时的作用,不仅没有治疗效果,而且会使病情加重。
泛发性皮肤瘙痒中医称为“风瘙痒”、“痒风”,若抓破皮肤,血痕累累称“血风疮”,局限性皮肤瘙痒称“阴痒”、“肛门作痒”。中医文献中关于痒的论述很多。《内经》中即有“诸痛痒疮,皆属于心”、“诸痛为实,诸痒为虚”的记载。诸病源候论》认为瘙痒多与风邪相关,“风瘙痒者,是体虚受风,风入腠理,与血气相搏,而俱往来于皮肤之间。邪气微,不能冲击为痛,故但瘙痒也清《外科证治全书》指出,“痒风,遍身瘙痒,并无疮疥,搔之不止。”并提出了病机及治疗禁忌为“肝家血虚,燥热生风,不可忘投风药。”此症亦有肝脾亏损,湿热下注而痒者。总之中医认为全身性皮肤瘙痒多因肝旺血虚所致,肝旺则风从内生,血虚则肌肤失养,风胜血燥,风动作痒。
【临床应用】
景氏3以桂枝二麻黄一汤为基础,治疗老年性皮肤瘙痒症,药物组成:桂枝12g,白芍药12g,杏仁10g,甘草6g,炙麻黄6g,生姜9g,大枣5枚。风热者去麻黄,加金银花15g,黄连4g,血虚者加鸡血藤20g,当归12g;气虚者加黄芪15g;瘙痒较甚者加蝉蜕6g,全蝎4g。每日1剂,10日为1个疗程。治疗期间停服其他药物,疗效明显。
马氏4以葛根汤治疗妊娠皮肤瘙痒症,药物组成:葛根12g,炙麻黄、桂枝、炙甘草各5g,炒白芍6g,生姜4片,大枣10个。3剂,每日1剂,水煎服,疗效较好。
马氏4以麻黄连翘赤小豆汤加减治疗妊娠皮肤瘙痒症,药物组成:赤小豆20g,炙麻黄6g,连翘、桑白皮杏仁、刺蒺藜、白鲜皮、地肤子各10g,蝉蜕、炙甘草各5g.3剂,每日1剂,水煎服,症状消失,疗效满意。
【病案举例】
景氏(3观察病例35例,以麻黄汤加减治疗老年性皮肤瘙痒症。
全部病例均为门诊患者,其中男24例,女11例;年龄均>58岁;反复发作>3年者18例,2年左右者5例,半年左右者7例,15~30日者5例。临床表现为皮肤奇痒,搔抓不解,影响睡眠。检查全部患者皮肤有抓痕及血痂,反复发作的患者可见皮肤色素沉着、局部湿疹样变等继发性损害,舌脉无异常。治疗方法予桂枝二麻黄一汤,药用同上,治疗期间停服其他药物。10日为一疗程。治疗结果:35例中,痊愈(症状完全消失随访1年未复发)20例;有效(症状消失,有复发现象,应用前方治疗仍有效)13例;无效(症状无明显改善,后换其他方法治疗)2例。总有效率为94.3%。
典型病例:孙某,男,46岁,农民。1997年12月14日初诊。
周身皮肤瘙痒反复发作3年,冬春季节病情加重,经多家医院诊为老年性皮肤瘙痒症。曾以葡萄糖酸钙、异丙嗪、阿司咪唑、维生素B、维生素C等药物治疗。症状时缓时作,无明显改变。前次发作已用上述药物4日,仍周身奇痒,影响工作及睡眠查见全身皮肤有大片搔抓痕、血痂。背部有成片的色素沉着。就诊时病人不断搔抓周身,苔脉正常。证属风邪入腠,久稽不解,内舍于络,与气血搏结。治宜宣发深伏之风邪,佐以养血用桂枝二麻黄一汤加当归、鸡血藤、蝉蜕、全蝎。嘱停服其他药物,忌烟、酒、腥膻油腻之物。服5剂后,,。
症状缓解。白天明显减轻,夜间稍有发作效不更方,巩固治疗半个月,随访1年未见复发。症状完全消失治疗效果令人满意。
按:老年性皮肤瘙痒症属神经功能障碍性皮肤病,临床表现以皮肤阵发性奇痒为特征。发病原因目前尚不明确。中医认为多因营卫不和,血虚风燥,肌肤失养,或风湿蕴于肌肤不得泄而致,非一般疏风药所能奏效。桂枝二麻黄一汤出自《伤寒论》。仲景在解肌方中略加发汗之品,以散外邪。尤在泾云:桂枝二麻黄一汤。扶正而兼散邪,而又约小其制,乃太阳发汗轻剂也。故笔者选用桂枝二麻黄一汤,取°,。
其桂枝汤二份调和营卫,疏通血脉,祛除稽留不解之风邪;麻黄汤一份以散风寒,通达经络,驱邪达表。二汤合用,可加强深人血脉透邪外出的作用。由于老年人多血虚,遵照“治风先治血血行风自灭”
之理,故临证时在疏风通脉的基础上,予以补气、补血等药物,再结舍辨证施治,适当加减,而收良效。
马氏观察病例1例,患者女,25岁。妊娠41天,全身出现荨麻疹已经半月,以躯体、四肢为主,瘙痒难受,时隐时现。舌淡红、苔薄白,脉细滑。治法疏风解肌和营。方用葛根汤,药物组成:葛根12g,炙麻黄、桂枝、炙甘草各5g,炒白芍6g,生姜4片,大枣10个。3剂,每日1剂,水煎服。二诊:荨麻疹时轻时重,恶心,舌脉如上。治法疏风解肌,和营降逆。方用葛根加半夏汤加味,药物组成:葛根12g,炙麻黄、桂枝、炙甘草、蝉蜕各5g,炒芍药6g,大枣10个,生姜4片,白蒺藜、防风各10g,剂。三诊:荨麻疹已经完全消退,恶心,口淡,多唾,舌脉如上。治法疏风和胃降逆。方用香苏散(《和剂局方》)加味,药物组成:香附、佛手、防风各6g,苏梗、陈皮、半夏各10g,甘草、砂仁(冲)各5g,5剂。四诊:荨麻疹未再复发。
按:葛根汤能疏解太阳表邪,升津液,舒筋脉,而葛根加半夏汤是治疗“太阳与阳明合病者,不下利,但呕”的方剂。该案为妊娠瘾疹,全身瘙痒难耐,此为风客营卫,以葛根汤疏风解肌和营,一诊后症减,二诊时因患者出现恶阻,改为葛根加半夏汤佐蝉蜕、白蒺藜、防风,5剂而安。据报道,对葛根汤的抗过敏作用进行研究,证明葛根汤能显着抑制小鼠耳异种被动皮肤过敏反应及小鼠同种被动皮肤过敏反应,阻止大鼠肥大细胞及颅骨骨膜肥大细胞膜脱颗粒,并能拮抗组胺对豚鼠离体回肠的收缩反应。
马氏观察病例1例,女,29岁。妊娠2个多月,全身瘙痒半个月,腹部及背部可见片状皮疹,手及足部皮疹略少。舌淡红、苔薄白,脉细。治法宣表凉血,清利湿热。方用麻黄连翘赤小豆汤加减,药物组成:赤小豆20g,炙麻黄6g,连翘、桑白皮、杏仁、刺蒺藜、白鲜皮、地肤子各10g,蝉蜕、炙甘草各5g3剂,每日1剂,水煎服。二诊:谷丙转氨酶、谷草转氨酶、碱性磷酸酶均在正常范围,舌脉如上。中药守上方续进7剂。三诊:服药之后,皮疹瘙痒均消失。
近日来咳嗽,流涕,少痰,舌脉如上。治法清热宣肺,化痰止咳。方用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合桔梗汤加味,药物组成:炙麻黄6g,石膏15g,炙甘草、桔梗各5g,牛蒡子、杏仁、瓜蒌皮、竹茹各10g,枇杷叶12g,木蝴蝶4g.3剂后诸症悉除。
按:麻黄连翘赤小豆汤是治疗“伤寒瘀热在里,身必黄”的方剂,但临床应用于黄疸较少,因其有辛散表邪、宣发郁热之功,后世借此方治疗因风热或湿热引发的皮肤瘙痒诸疾妊娠瘙痒症多发于妊娠28~32周,但亦有早至妊娠12周者。该案全身皮肤见散在及片状红色小丘疹,夜不能寐,口干,证属风湿热郁于肌表,故以麻黄连翘赤小豆汤宣表凉血,清利湿热。刺蒺藜味苦、辛,性平《本草蒙筌》
称其“治遍身白,瘙痒能难当。”地肤子、白鲜皮清热燥湿止痒;蝉衣可以搜风剔络以止痒。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