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病毒性肠炎在小儿腹泻中约占60%~70%,是常见的小儿消化系统疾病。以腹泻、呕吐、发热与腹痛为特征的急性胃肠道疾病。一般一年中有两个流行高峰:一是发生在6、7、8月,称夏季腹写,这一时期小儿腹泻的病原以肠道病毒及致病性大肠杆菌为主,少数为痢疾杆菌感染;另一高峰发生在10、11、12月,称秋季腹泻,这一时期的病原以轮状病毒为主,故又称为轮状病毒性肠炎。此类病毒的抵抗力较强,主要通过粪便、经口的途径传播,病毒可在人体的小肠绒毛细胞内繁殖,造成肠黏膜损害,影响消化和吸收功能。
【临床应用】
周氏2以葛根汤为基础治疗小儿病毒性肠炎,药物组成:葛根10g,麻黄5g,桂枝5g,白芍5g,生姜两片,大枣2枚,甘草5g水煎服。
【病案举例】
周氏观察病例46例:男19例,女27例;年龄最小者3个月,年龄最大者8个月;病程4~10天者21例,10~20天者17例,20~27天者8例。全部病例均经西药治疗无效诊断标准参照全国高等医学院校教材《小儿科学》制定的诊断标准,并根据患者的病史、症状、体征及实验室检查等进行诊断。其临床表现为腹泻呈水样大便,每日4~7次,咳嗽,气促,或流涕,或伴有呕吐,口不渴,不发热或微发热,舌苔薄白而润,指纹淡红治疗方法:本组46例均采用葛根汤治疗,水煎,取汁100ml,少量多次喂服,每日1剂。服本药治疗期间,停用其他中西药物,忌酸性食物治疗结果:疗效标,
准:腹泻停止,其他临床症状全部消失,随访两个月未再复发者为治愈。治疗结果:本组46例全部治愈,治愈率为100%其中服药1~2剂治愈者37例,服药3~4剂治愈者9例。
典型病例:陈中秋,男,6个月,1998年3月11日就诊。患儿于1998年2月14日开始出现流涕,咳嗽,气促,继而腹泻,呕吐,在当地乡镇医院和祁东县人民医院住院治疗均无效,故求诊于笔者。
当时患儿泄水样大便,每日6~7次,伴有呕吐乳汁,气促,微咳,喉中有细小痰声,不发热,口不渴,舌苔薄白,指纹红,隐现在风关之内。此乃太阳阳明合病,笔者方用葛根汤主之。葛根10g,麻黄5g,桂枝5g,白芍5g,生姜两片,大枣2枚,甘草5g每日1剂,水煎,少量多次喂服。两剂后,患儿泄泻、呕吐俱止,其他症状亦随之消失。为巩固疗效,原方继进2剂,病获痊愈,未再复发。
按:春季小儿病毒性肠炎,常发生于3~4月间,多见于3个月至1岁的小儿。本病初起患儿有咳嗽、气促、流涕等太阳病表证(上呼吸道感染症状),若因失治或误治,表邪不解,内传阳明,患儿继之出现泄泻水样大便、呕吐等阳明病症状(胃肠道症状);患儿舌苔薄白,指纹红,说明病性属寒,即使有邪入阳明,但尚未化热。
此时患者太阳表证与阳明病症两者同时并存,故辨证为太阳阳明合病。《伤寒论》32条云:“太阳阳明合病,必自下利,葛根汤主之。
遵仲景之旨,笔者采用葛根汤治疗本病确能取得桴鼓相应、药到病除之效。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