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黄汤加减治急性肾小球肾炎医案、配方

养生之家导读:急性肾小球肾炎,简称急性肾炎,治疗配方是什么?下面小编为您详细介绍。

急性肾小球肾炎,简称急性肾炎。主要是溶血性链球菌感染后,通过自家变态性反应,而致肾脏内肾小球发生急性弥漫性病变。本病临床以全身性水肿、尿少、血尿,蛋白尿及血压增高等为主证。

发病机制:关于感染后导致肾炎的机制,一般认为是机体对链球菌的某些抗原成分(如胞壁的M蛋白或胞浆中某些抗原成分)产生抗体,形成循环免疫复合物,随血流低达肾脏。并沉积于肾小球基膜,进而激活补体,造成肾小球局部免疫病理损伤而致病。但近年还提出了其他机制。有人认为链球菌中的某些阳离子抗原,先植入于肾小球基膜,通过原位复合物方式致病。有人认为感染后通过酶的作用改变了机体正常的IgG,从而使其具有了抗原性,导致发生抗gG抗体,即自身免疫机制也参与了发病;还有人认为链球菌抗原与肾小球基膜糖蛋白间具有交叉抗原性,此少数病例则应属抗肾抗体型肾炎°

病理改变:以肾小球毛细血管的免疫性炎症使毛细血管腔变窄甚至闭塞,并损害肾小球滤过膜,可出现血尿、蛋白尿及管型尿等;并使肾小球滤过率下降,因而对水和各种溶质(包括含氮代谢产物、无机盐)的排泄减少,发生水钠潴留,继而引起细胞外液容量增加,因此临床上有水肿、尿少、全身循环充血状态如呼吸困难、肝大、静脉压增高等。本病时的高血压,目前认为是由于血容量增加所致,是否与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活力增强有关,尚无定论。

并发症:急性期的严重并发症主要有严重的循环充血状态、高血压脑病和急性肾功能衰竭。随着近年防治工作的加强其发生率及病死率已明显下降。

本病属于中医学“水肿”、“血尿”范畴。本病因外感风邪、内蕴湿热,邪侵肺卫;或内伤饮食,劳倦伤脾;或房事不节,肾气内伤;正气不足,外邪内侵,致肺失肃,脾失健运;肾不主水,开合失司,精微物质下泄,随尿而排。中医学认为本病外邪是诱发因素,内虚是发病的内在基础,血瘀气滞是整个病程的重要表现。本病的形成,主要由于肺脾肾三脏功能失调,膀胱三焦气化决渎功能失常,致水液停聚,水肿形成。本病因外感风邪,肺气不宣,水道不通,流溢肌肤,发为水肿。居处湿地,或涉水冒雨水湿内浸,或饮食不节,湿蕴于中,则脾失健运,不能升清降浊,致水湿不得下行,迁于肌肤。,

而成水肿。湿郁化热,湿热交蒸,小便不利,亦成水肿。房室不节,肾气内伤,则肾虚不主水,开合失司,膀胱气化失常,则水液泛滥,发为水肿也。

治疗急性肾炎,按中医理论,分清寒热虚实,阴阳表里。肾炎水肿,有阳水与阴水之分。凡因风邪外侵,雨湿浸淫,饮食不节等因素而成水肿者,多为阳水。其因劳倦内伤房室过度,致脾肾虚,而成水肿者,多为阴水。但阳水久延不退,致正气日衰,水邪日盛,亦可转为阴水。中医辨证病因病机:病因为感受外邪或疮毒人侵,病位涉及肺脾肾三脏。肺主一身之气,外合皮毛主通调水道,下输膀胱。

脾主运化精微,主传化水气,为水之堤防肾主水,与膀胱相表里,为水之下源,主五液而行水,凡五气所化之液均属于肾。现代研究表明麻黄汤有显着的抗炎作用,且有显着的发汗利小便的作用,加减后对急性肾炎有明显疗效。

【临床应用】

徐氏以越婢汤加减治疗急性肾炎,药物组合:麻黄6~12g,杏仁6~12g,炙甘草6~10g,石膏20~3g,防风6~12g,防己6~12g,白术6~12g,茯苓6~12g,赤小豆15~20g,车前子6~12g。

加味法:伴高血压者,加菊花、枸杞子;血尿及尿红细胞(++)以上者,加小蓟、仙鹤草;尿蛋白(+)以上者,加石菖蒲、重用防己;咽痛者,加银花、连翘;皮肤疮疡者,加地丁草、蒲公英。

水煎服,每日1剂,取得了满意的疗效。

方氏以麻黄汤为基础加减治疗肾小球肾炎,药物组成:麻黄、桂枝、干姜、法半夏各10g,细辛、五味子各6g,白芍12g,生甘草3g,茯苓10g,白术10g.3剂,水煎服,每日1剂,效果令人满意。

【病案举例】

徐氏30观察急性肾炎病例31例中,男13例,女18例;年龄最小6岁,最大42岁;尿蛋白(+)者9例,(++)者15例,(+++)者7例;尿红细胞(+)者13例,(++)者11例,(+++)者7例;全部病例均伴轻重不等的浮肿。以越婢汤加减治疗,药同上,水煎服,每日1剂。治疗结果:治愈(症状及体征消失,1个月内尿常规连续3次以上复查阴性)2例,好转(症状及体征消失,1个月内尿常规检查有微量蛋白及少许红细胞者)7例,无效(症状及体征无明显改善,尿常规检查无明显好转)1例,总有效率96.77%。

典型病例:蒋某,女,12岁。1996年3月2日诊。患者晨起面部眼睑浮肿,足踝亦肿,纳呆乏力,小便短赤。细问病史,1周前曾发热、咽痛、鼻塞、咳嗽,于乡村医生处服退热药及感冒药后症状缓解。刻下:体温37°C,血压18.62/11.3kP,神萎,全身浮肿,咽红,扁桃体Ⅱ度肿大,胃纳欠佳,小便短赤,大便少,舌质红、苔薄黄,脉浮数。尿常规:尿蛋白(++)、红细胞(++)、白细胞、上皮细胞少许。诊断为急性肾炎。此属风邪犯肺、肺气不宣、水失通调。治拟宣肺利水、通调水道。以越婢汤加减。处方:麻黄10g,石膏20g,杏仁10g,炙甘草10g,防风10g,防10g,白术10g,茯苓10g,石菖蒲10g,赤小豆20g,车前子(包)10g,藕节10g,小蓟10g,菊花10g5剂,水煎,每日1剂分2次服。药后全身水肿悉退,纳食正常,尿常规示蛋白、红细胞少许。效不更方,续服5剂后诸症悉平,尿常规示蛋白与红细胞均转阴性。随访至今未复发。

按:越婢汤出自《金匮要略》,用治“风水恶风,一身悉肿,脉浮不渴、续自汗出,无大热”,而急性肾炎的临床表现类似于越婢汤E。本方以越婢汤化裁,方中麻黄宣发肺卫石膏清泄郁热;杏仁、防风助麻黄宣肺发表;白术、茯苓、赤小豆车前子健脾利水,使水湿下行;防己祛风行水;炙甘草调和药性诸药合用,共奏宣肺利水、通调水道、清热解毒之功。另据现代药理学研究表明,防具有肾上腺皮质激素样作用,能抗菌、消炎、抑制免疫,却无激素之弊端,同时还能有效控制蛋白尿,故运用本方治疗急性肾炎收效良好。

方氏观察病例1例,患者男,35岁,教师,2000年12月3日初诊。近2年每遇寒冷则“感冒”,10余天前因受寒,始则畏寒,遍体酸楚,咳嗽痰白而清稀,曾在当地服药未见好转。3天前,眼睑及周身轻度浮肿,小便短少而清,面色白,舌质淡、苔白滑,脉濡缓。尿常规检查:尿蛋白(+++),血尿(+),颗粒管型0~2。

西医诊断:肾小球肾炎。中医辨证:外感风寒,内停水饮。治以解表散寒,温肺化饮。方拟小青龙汤加味:麻黄、桂枝、千姜、法半夏各10g,细辛、五味子各6g,白芍12g,生甘草3g,茯苓10g,白术10g.3剂。水煎服,每日1剂。二诊:畏寒身酸楚、咳嗽痰白而清稀等症均见好转,舌质淡、苔白滑,脉濡缓。效不更方,继上方加减再进6剂,诸症大减,浮肿减轻。尿常规检查:尿蛋白(+)。后以小青龙汤合五苓散加减调治月余,诸症消失,各项检查正常,随访至今未见复发。

按:患者遇寒则感冒,是素体阳虚。阳虚则易生痰饮,水饮内停复感寒邪,每致表寒引动内饮。风寒东表故见畏寒肢冷,周身酸楚;,,

寒水射肺,故见咳嗽痰白而清稀;阳虚不能温化水饮,水饮外溢故见浮肿身重,小便不利;舌质淡、苔白滑,脉濡缓均是外寒内饮之见正。以小青龙汤解表化饮并举,药达病所,诸症告失。唯外寒已除,阳虚内饮尚存,故以小青龙汤合五苓散加减以温阳化饮而善后。

养生专题

吴廷扬通天达地汤治疗外感发热医案
吴廷扬通天达地汤治疗外
通天达地汤解表清里,疏散风热。用于外感发热。那么,吴廷扬通天达地汤治疗外感发热医案是什么呢?让我们一起来看看下面的介绍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