类风湿性关节炎(RA)属于中医“痹证”范畴。痹证是由感受风、寒、湿、热等邪气引起的以肢体关节及肌肉酸痛、麻木、重着、屈伸不利,甚或关节肿大灼热等为主症的一类病证。中医认为居处潮湿,触冒风雨湿热邪气等是产生痹证的外来条件;素体虚弱,气血不足,腠理不密是产生痹证的内在因素。
风、寒、湿、热之邪乘体虚而入侵,留滞经络肌肉关节,气血闭阻不通,从而产生肢节酸麻疼痛、屈伸不利诸症。若以热盛或湿热蕴蒸为主,则见关节红、肿、热、痛;若寒湿偏盛则关节冷痛,遇寒痛增;若久病不愈,还可出现气血不足,肝肾亏损或病邪深入内脏等变化。
有研究表明,RA患者存在明显的四肢血液循环障碍,其血管内膜炎症及血液黏滞度增高,可促进血栓的形成,栓塞四肢微小血管。
又有研究观察到麻黄汤在抗炎、扩张外周血管、发汗、解热等药理实验中作用确切,可明显扩张血管,改善微循环,改善机体免疫力功能,抑制炎症的渗出及渗出的吸收和局限化,因此可作为治疗RA的重要方剂之一。
【临床应用】
戴氏以《伤寒论》麻黄汤为主方变化,药物组成:麻黄10g,桂枝25g,赤芍30g,甘草10g,薏苡仁20g,雷公藤15g风湿邪盛者加防风30g,当归20g,羌活40g,白术40g;寒湿邪盛者加制附子10g,苍术40g,姜黄20g,细辛10g;湿热邪盛者加知母30g,黄芩30g,秦艽40g脾虚加茯苓30g,白术40g,砂仁20g;肝肾亏虚加熟地30g,山茱萸30g,枸杞子25g,远志25g阳虚加淫羊藿30g,巴戟天40g,肉桂15g;气血亏虚加人参20g,黄芪50g,当归30g,白芍30g;痰瘀加白附子10g,白芥子15g,天南星15g,白僵蚕20g;血瘀加红花20g,桃仁15g,乳香15g,没药15g;络阻加地龙20g,穿山甲10g,乌梢蛇15g。水煎服,每日1剂,15天为1个疗程。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取得了满意的疗效。
邓氏2以麻黄汤为基础,药物组成:麻黄9g,杏仁9g,桂枝9g,芍药9g,人参6g,甘草6g,川芎6g,防风9g,防已9g,附子6g,黄芩6g,生姜9g。水煎服,每日1剂,分早晚饭后1小时温服,15天为1个疗程。久痛甚者加延胡索20,徐长卿15g,全蝎10g;关节红肿明显去麻黄、附子,加黄柏、青蒿各15g,土茯苓12g;久病阴虚去麻黄,加威灵仙12g,青蒿10g,生地黄15g,秦艽12g;久病兼瘀加苏木、红花各10g,牛膝12g;病在上肢酌加川芎9g,羌活、桑枝、秦艽各10g;病在下肢酌加牛膝、木瓜各10g;病在脊柱酌加葛根、威灵仙各12g,狗脊、续断各10g;肢体屈曲受限加狗脊、鹿角霜各15g,透骨草12g,伸筋草10g;肌肉萎缩酌加黄芪50g,熟地20g。并视患者关节功能障碍情况,行手法推拿按摩,促进受累关节恢复日常活动功能。
【病案举例】
戴氏3观察病例:共治疗观察RA患者320例,均为门诊病人。
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182例,其中男61例,女121例;年龄13~78岁;病程2个月~32年。对照组138例,其中男43例,女95例;年龄18~71岁;病程4个月~30年两组病例在性别、年龄、病情、病程方面基本相似,具有可比性。所有患者均符合美国风湿病协会1987年修订的类风湿关节炎诊断标准治疗方法:治疗组以《伤寒论》麻黄汤为主方变化,药用麻黄10g,桂枝25g,赤芍30g,甘草10g,薏苡仁20g,雷公藤15g。对照组给予雷公藤片,每次2片,每日3次,15天为1个疗程。疗效评定标准:近期控制:治疗后受累关节肿痛消失,关节功能改善或恢复正常,RF、ESR恢复正常,且停药后维持3个月以上;显效:受累关节肿痛明显好转或消失,RF、ESR降低或恢复正常;有效:经治疗后受累关节肿痛好转;无效:经1~3个疗程治疗后受累关节肿痛无明显好转治疗结果:治疗组与对照组均经3个疗程治疗,观察两组治疗后ESR、RF平均值改变情况,治疗组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有显着差异。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按组别例数、近期控制显效、有效、无效、有效率(%)的顺序排列:治疗组分别为182、81、52、32、17、90.7,对照组分别为138、20、28、45、45、67.4比较两组治疗有效率,治疗组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效果理想。
按:类风湿性关节炎属中医“痹证”范畴。中医认为痹证的发生以正气不足为本,正虚是引起痹证的内因,是发病的基础与关键。风、寒、湿、热等外邪的侵袭亦是痹证的重要原因,病久则生痰浊、血瘀。其致病或因先天禀赋不足,或因后天失养,包括劳损及情志所伤,导致脏腑、气血亏虚,复感风寒湿热之邪,痹阻肌肉、关节、经络而成痹证。必须强调的是湿邪贯穿在整个痹证发病过程之中,所谓痹必夹湿,故张仲景将痹列在湿病中论述。如《金匮要略·痉湿暍病脉证治》第14条曰:“…湿痹之候,小便不利,大便反快…”。因脾胃阳虚,运化失司,湿邪内生;脾主四肢肌肉,脾虚湿困则易招外湿侵袭。因而第18条又曰:“风湿相搏,一身尽疼痛…”。是内湿与外湿相合,痹阻肌肉关节,形成湿痹。此外,痹证发病又与肝肾不足复感外邪有关如《金匮要略·中风历节病脉证并治》第4条:“寸口脉沉而弱,沉即主骨,弱即主筋,沉即为肾,弱即为肝。汗出入水中,如水伤心,历节黄汗出,故曰历节”。说明肝肾气血不足,筋骨虚弱,若患者汗出腠理开泄,肌表疏松,此时身入水中,则寒湿之邪乘虚内侵,伤及血脉,浸淫筋骨,流注关节,形成历节病。在本篇第5条又说:“趺阳脉浮而滑,滑则谷气实,浮则汗自出”。描述了内有饮食积滞,湿热内蕴,外因汗出肌疏,风邪乘袭,风湿热邪阻于关节,形成历节病的病理。而在第7条则阐述了肥人阳虚湿盛之体,复加饮酒助湿汗出当风,风邪乘虚而入,风湿相搏,滞于关节经络发为痹证的病理机制,即原文所谓:“盛人脉涩小,短气,自汗出,历节痛,不可屈伸,此皆饮酒汗出当风所致”。
综上所述,痹证病机为本虚标实,因此治疗当以扶正祛邪为基本大法,其中以健脾为重,兼补肝肾,辅以祛风、化湿、散寒、清热、化痰、通瘀、活络等法。麻黄汤除可发汗解表,宣肺平喘外,又具开达郁闭,通行经络,破症坚积聚的作用方以麻黄辛温发汗,利水祛显,使邪从汗出;薏苡仁甘淡,健脾渗湿,除湿痹拘挛,两药合伍,正合《内经》“开鬼门,洁净府”之义桂枝温经通阳,与赤芍相配,又可调和营卫,祛瘀通络而止痛;杏仁苦温,疏利开通,破壅降逆,善调气开痹;雷公藤清热解毒,祛风除湿,舒筋通络,消肿止痛;甘草健脾益气,调和诸药。
邓氏3观察病例39例,患者中女性23例,男性16例;年龄20~30岁5例,31~40岁7例,41~50岁12例,51~60岁11例,61~65岁4例;病程1年以内5例,1~年7例,2~3年12例,3~6年11例,10年以上3例;重度4例,中度28例,轻度7例。39例病人中有36例治疗前血沉增快;治疗前37例类风湿因子化验结果为阳性,35例C反应性蛋白(CRP)实验室检查为阳性。诊断标准:患者均符合美国风湿病协会1987年修订的类风湿关节炎诊断标准。
内服小续命汤(含麻黄汤)并随证加减,同时配合功能锻炼。药物基本组成:麻黄9g,杏仁9g,桂枝9g,芍药9g,人参6g,甘草6g,川芎6g,防风9g,防已9g,附子6g,黄芩6g,生姜9只。水煎服,每日1剂,早晚饭后1小时温服,15天为1个疗程。并视患者关节功能障碍情况,行手法推拿按摩,促进受累关节恢复日常活动功能。
疗效评定标准:临床治愈:关节疼痛、肿胀消失,活动正常,实验室检查血沉恢复正常,类风湿因子转阴,生活完全自理;显效:晨僵消失,关节疼痛、肿胀明显减轻,关节功能基本恢复,能参加正常工作和劳动,实验室检查血沉接近正常,类风湿因子转阴;好转:主要症状基本消失,晨僵时间缩短,关节疼痛、肿胀减轻,主要关节功能基本恢复或有明显进步,生活不能自理转为能够自理,或者失去工作和劳动能力转为劳动和工作能力有所恢复,实验室检查血沉无明显变化,类风湿因子仍阳性;无效:临床症状和体征与治疗前相比无改变,实验室检查及X线摄片均无变化,或在其他因素影响下疗效不能巩固或恶化。治疗时间45~120天,平均为80天,39例中临床治愈3例(占7.7%),显效14例(占359%),有效19例(占48.7%),无效3例(占7.7%),总有效率为92.3%。疗效满意。
按:类风湿关节炎是以对称性、进行性及侵蚀性的关节炎为主要临床表现的系统性自身免疫疾病,病因不清。其特点是:对称性多关节炎,以双手、腕、肘、膝、踝和足关节受累最为常见,临床发病率较高。未经正确治疗的类风湿性关节炎可反复迁延多年,最终导致关节畸形及功能丧失。根据其临床表现,属于中医“历节病”、“痹证”
等范畴,《医宗金鉴·杂病心法》中记载:历节风痛,以其痛无定所,即行痹之属也。《病源》云:历节风痛是气血本虚,或因饮酒腠理开,汗出当风所致,或因劳倦调护不谨,以致三气之邪遍历关节,与气血相传,而疼痛非常,或如虎之咬,故又有白虎历节之名。《中藏经》曰:历节疼痛者,因醉犯房而得之。此其概也。大都痛痹之症,多有夜轻而昼重也,正阴邪之在阴分也。其有遇风雨阴晦而甚者,此正阴邪侮阳之证也。或得暖遇热而甚者,此湿热伤阴之火证也。有火者宜从清凉,有寒者宜从温热。若筋脉拘滞,伸缩不利者,此血虚血燥证也,非养血养气不可。
小续命汤中麻黄、防风、川芎、杏仁开表泄闭,温经通络;桂枝、芍药、生姜、甘草调和营卫;人参、附子益气助阳,配伍芍药、川芎以调和气血,使正气复而邪气去;防己黄芩、苦寒以清里热;防己并能祛风。诸药合用,共起温经通阳扶正祛风之效。另外,根据中医动静结合的理论,较早、较好地掌握关节功能锻炼,将有利于延缓关节病变的发展,有效预防晚期关节僵硬变形,提高生活质量,降低致残率,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