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生儿黄疸包括血清中胆红素增高的一系列疾病(血清胆红素超过34.2mo/L即可出现黄疸)。以巩膜、皮肤黄染为特征,又分为生理性黄疸和病理性黄疸。生理性黄疸大多在出生后2~3天出现,4~6天达高峰,7~10天消退,早产儿持续时间较长,除有轻微食欲不振外,无其他临床症状。若生后24h即出现黄疸,2~3周后仍不消退,甚或继续加深;或消退后复现,或出生后1周或数周后开始出现者,均为病理性黄疸。延迟喂养、呕吐缺氧、寒冷、胎粪排出较晚等可加重生理性黄疸;新生儿溶血、先天性胆道闭锁、婴儿肝炎综合征、败血症等可造成病理性黄疸。黄疸严重者尚可引起核黄疸。
本症属中医学“胎黄”、“胎疸”范畴。多因母体胎孕之时,湿热薰蒸于胎胞,或产后感受湿热邪毒而致轻者可不治而愈,重者因邪毒内陷心包,扰乱神明,可致抽搐、昏迷,甚至元气暴脱而危及生命。五苓散方出自《伤寒论》,临床主要用于治疗水湿内停之水肿诸症。将其用于治疗新生儿黄疸,亦可取得较满意的疗效。
【临床应用】
张氏2等应用五苓散治疗新生儿黄疸36例,取得良好疗效。36例中男性19例,女性17例;早产儿2例,足月儿34例;黄疸出现时间1~18天。血清总胆红素均>205molL治疗方法均予五苓散汤剂内服:茯苓10g,猪苓5g,泽泻5g,白术3g,桂枝2g黄疸重者加茵陈10g;偏热者加淡竹叶3g;兼食积者加神曲6g,连翘3g;脾弱气虚加太子参10g。每日1剂水煎频服。治疗结果:本组经治疗显效(1周内黄疸全部退净)25例,有效(2周内黄疸退净)9例,无效2例,总有效率94.4%。
【病案举例】
李某,男,28天,1993年12月2日就诊患儿于生后第2天出现黄疸,7天后逐渐加重,粪便稀溏,呈灰白色,尿色深黄,不欲吮乳。查体:身体瘦弱,腹胀,肝肋下3.5cm,质Ⅱ度硬,脾未触及。
全身皮肤及巩膜黄染,黄色晦暗。舌质淡红,苔白厚,指纹色淡。查血清总胆红素205.2molL,肝功能正常根据患儿临床表现,证属脾虚湿盛之胎黄。治以健脾利湿之法,选用五苓散加味。处方:茯苓10g,猪苓5g,泽泻5g,白术3g,桂枝2g,茵陈10g,淡竹叶3g水煎服,每日1剂。服药3剂,黄疸减轻,尿量增多;继服5剂,黄疸消退,大便颜色正常,腹胀消失,食欲增进。复查血清总胆红素正常。
按:新生儿黄疸中医学称“胎黄”。导致胎黄的原因很多,但多与湿邪有关。五苓散有健脾利湿之功,可使邪从小便而解。湿邪即去则胆汁疏泄正常,黄疽自退。且本方药味平和,无苦寒攻伐之品,用之无损伤脾胃之弊。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