梦游症俗称“迷症”,是指睡眠中突然爬起来进行活动,而后又睡下,醒后对睡眠期间的活动一无所知。
梦游症患儿可兼有夜惊或遗尿,这三者都是发生在睡眠的第3~4期深睡阶段,可能具有类似的病理机制,但呈不同的临床表现。三者都是由于中枢神经系统发育不成熟。而梦游症可能是在深睡状态中,大脑呈部分觉醒时所出现的一种运动。临床表现:梦游期间可以回答一些简单的问话,但多含糊不清,很少能进行长时间交谈;梦游时,能够躲避一般障碍物,甚至能够自己乘车,但由于人处于一种迷糊状态,还是有一定危险的,所以最好将室内一些危险物品收藏好,以免误伤。住楼房的,应该把窗子插死,因为梦游者有时可把窗子误当成门往外走。患儿在开始入睡的一段时间后,突然惊醒,瞪目坐起,躁动不安,面部表情恐怖,呈凝视状,有时喊叫,但意识仍呈朦胧状态,同时并可表现面色苍白、呼吸急促、出汗。发作时,若叫唤患儿,一般很难叫醒,患儿常常不加理睬,仍表现惊恐、哭泣或叫喊,紧张地抓住任何人,似乎继续在遭受某种强烈的痛苦,而对父亲母亲的安抚、拥抱及焦虑等视而不见,发作一般持续十余分钟,又能自行入睡清醒后对夜惊发作内容完全遗忘或只有片段记忆。部分患儿在发作时,可伴夜游,即患儿起床走动,做一些简单的机械的动作,如开抽屈等醒后完全不能回忆。本病发作次数不一,可隔几天、几十天发作一次,偶可一夜发作数次本病偶可为癫痫的早期症状之一,可结合脑电图检查加以区别。
【病案举例】
李氏自1997年11月至2006年3月,用镇肝熄风汤加减治疗小儿梦游症39例,取得较好的疗效,现报道如下。
1.一般资料
39例患儿中,男27例,女12例;年龄5~8岁17例,9~12岁22例;病程1个多月的3例,2~11个月27例1~3年的9例;有家族史的13例;梦游每晚发生者5例,每周发生1~3次者27例,每个月发生2~3次者7例。其中15例患儿在发作前脑电图检查提示出现阵发性的高电位与活动。
2.治疗方法
我院制剂室将镇肝熄风汤加减方,用煎药机将其煎后包装,规格分50ml包和100ml包二种。每50ml含生药代赭石、龙骨、磁石各5g,白芍、麦冬、天冬、玄参、天竺黄各3g,川楝子2g,生栀子、胆星各1.5g.5~8岁每次50ml,9~12岁每次100ml,每日中午及入夜睡前各服1包。忌食辛热之品。每半个月为1疗程,根据病情控制情况,治疗2~3疗程,第1疗程每日服药,进入第2疗程后,改隔日服药。
3.治疗结果
39例中,23例痊愈(症状消失,随访1年梦游未复发,有脑电图异常者,复查脑电图正常);14例有效(梦游次数明显减少,症状减轻,随访1年病情趋于稳定);2例无效(梦游症状及发作次数无改善),总有效率94.9%。
李氏认为小儿梦游症主要是心肝肾三脏功能的失调。小儿心火易亢,扰动神明,神不守舍则梦游;小儿肝常有余,肾常虚,肾虚则水不涵木,肝阳易亢,使魂不能藏而梦游;心肝火旺,炼液成痰,痰热扰心则加剧梦游的发作。总之,小儿梦游之症,以先天肾阴不足为其本,心肝火盛为其标。故采用镇肝熄风汤加减,方中代赭石、磁石、龙骨镇肝潜阳,玄参、白芍、麦冬、天冬滋阴清热、壮水涵木,川楝子、生栀子清心肝之火以安神,天竺黄、胆星化痰镇惊而安神。诸药合用,镇潜清热滋阴安神达到消除梦游症之目的。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