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鸡汁粥
中医认为,乌鸡肉性味甘、温,人脾、胃经,有健脾益气、生精填髓之功,《本草纲目》言其“补虚劳赢瘦,治一切虚损诸病”。营养分析表明,乌鸡肉含有丰富的蛋白质,而脂肪含量较低,还含有丰富的矿物质钙、磷、铁及维生素等,为产妇、年老体弱、病后恢复期患者的佳肴。与大米煮粥服食,相得益彰,正如《本草纲目》所言“鸡汁粥,治劳损”,对一切虚损性疾病均效。
【材料】乌骨鸡一只(约重600克),大米100克,葱、姜、精盐、味精、胡椒适量。
【做法】
(1)将乌骨鸡去毛杂,洗净,切块,放人沸水锅中。
(2)煮至鸡肉熟后,取鸡汁与大米煮粥,待熟时调入葱花、姜末、精盐、味精、胡椒等,再煮一、二沸即成。
【功效】具有补中益气、补精生髓的功效,适用于脾胃虚弱所致的饮食减少、食欲不振、虚损瘦弱、腰膝酸软、头目昏花等。中医用鸡治病,颇有讲究,一般认为公鸡、母鸡药效略有不同。公鸡,性属阳,善补虚弱,用于青壮年男性患者为宜。母鸡,性属阴,有益于老年人、妇女、产妇及体弱多病者,若滋补以母鸡为宜。入药则以乌骨鸡为宜。《本草纲目》言“乌骨鸡有白毛乌骨者,黑毛乌骨者,斑毛乌骨者,有骨肉皆乌者,肉白乌骨者,但观鸡舌黑者,入药更良”,选用时可供参考。
9.黄芪牛肉蔬菜汤
据《本草纲目》记载,黄芪“甘温纯阳,可补诸虚不足,壮脾胃,活血生血”,可见黄芪具有补气升阳、固表止汗、行水消肿、解毒生肌的功效;主治内伤劳倦、神疲乏力、脾虚泄泻、肺虚喘嗽、胃虚下垂、阴挺、带下、吐血、便血、崩漏、表虚自汗、盗汗、水肿、血盖、痈疽难溃或溃久不敛。
【材料】牛肉500克,黄芪25克,西红柿2个,绿花椰菜、马铃薯各1个,盐一小匙。
【做法】
(1)牛肉切大块,放人沸水氽烫,捞起,冲洗干净。
(2)马铃薯、西红柿洗净、切块;绿花椰菜切小朵,洗净。
(3)备好的牛肉和西红柿、花椰菜、马铃薯一起放入锅中,加水至盖过所有材料。
(4)以大火煮开后,转用小火续煮30分钟,然后再加入各种调味料即可。
【功效】黄芪可以补中益气、升阳举陷,能够治疗气虚衰弱、身体乏力等症状,还可以增强体力。牛肉是滋补汤品的常用材料,是强筋健骨的最佳食品,能够提供人体必需的蛋白质和氨基酸,增强机体免疫力,延缓衰老。二者搭配,使本品具有益气、益阳、调理气血、增强体力、强筋健骨的功效。表实邪盛、湿阻气滞、肠胃积滞、阴虚阳亢、痈疽初起或溃后热毒尚盛者,均禁服。选购黄芪时需仔细分辨品质的优劣,上好的黄芪呈圆柱形、分枝少、上粗下细、表面呈灰黄或淡褐色,味微甜,嚼起来有一股豆腥味。
10.甘菊猪肚汤
中医认为,猪肚性味甘、微温,人脾、胃经,有补虚损、健脾胃、消食积之功,《本草纲目》言其“补中益气止渴”。《本草经疏》言“猪肚,为补脾胃要品,脾胃得补,则中气益”。中医脏器食疗学认为,应用动物脏器可“以脏补脏,以形治形”。
【材料】猪肚500克,黄芪5克,甘菊茶5克,老姜10克,盐5克,味精1克。
【做法】
(1)猪肚先刮去污物,再从内向外翻,手伸入肚内,同时将炒锅擦干加热。
(2)把猪肚放在锅内搓摩,每一部位都不要遗漏。
(3)或用面粉加沙拉油搓洗两次,之后滚水汤煮3分钟。
(4)捞起冲浸冷水,去白膜,切成大片。
(5)将甘菊、黄芪、老姜、盐、味精、肚片置于锅内,加水煮开。
(6)改用文火煮1个半小时即可食用。
【功效】猪肚入胃健胃;甘菊花味兼甘苦,性禀平和,专益肺肾二脏,散湿痹游风;黄芪甘温,补中益元、湿三焦、壮脾胃;老姜辛温逐寒邪;四者搭配则能健脾胃益肺肾,有利尿、祛风、解渴、强化髋关节、补中气的功效,最适合体质虚弱、伤风感冒者服用。因猪肚中胆固醇含量较高,故高脂血症、动脉硬化患者不宜选用。猪肚同大米煮粥服食,可增强猪肚补益之力,对脾胃亏虚、中气下陷所致的胃下垂等疗效甚佳。平素脾胃虚弱者经常吃点猪肚粥,也很有益处。
11.补虚正气粥
本品中的黄芪与人参都是补气食材,与大米一起熬粥,具有很好的补气效果。
【材料】粳米90克,黄芪30克,人参10克,白砂糖30克。
【做法】
(1)将黄芪、人参切片,用冷水浸泡半小时。
(2)黄芪、人参入砂锅煎沸,煎出浓汁后将汁取出。
(3)再在人参、黄芪锅中加入冷水,如上149法再煎,并取汁。
(4)将一、二煎药汁合并后再分两份。
(5)早晚各用一份,同粳米加水煮粥,粥成后人白糖。
【功效】本品具有大补元气的功效,适用于劳倦内伤、五脏虚衰、年老体弱、久病赢瘦、心慌气短、体虚自汗、慢性泄泻、脾虚久痢、食欲不振、气虚浮肿等一切气衰血虚之症。服此粥期间忌食萝卜.和茶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