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是围绕人类的外世界,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社会和物质条件的综合体,可分为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体质的形成和变化与环境因素密切相关。无论是自然环境还是社会环境,都对体质的形成和变异发挥着重要作用。
(一)自然环境
人们生活在不同的地理环境条件下,受着不同水土性质、气候类型,以及由水土和气候而形成的生活习惯等的影响而形成了不同的体质。中国幅员广大.人体体质的地区性差异颇为明显。我国南方多湿热,北方多寒燥,东部沿海为湿润的海洋性气候,西部内地为大陆性气候。因此,西北方人.形体多壮实,腠理偏致密;东南人,体质多瘦弱,腠理偏疏松。

地域不同,地势有异,气候有寒热燥湿变化,再加上不同的饮食习惯,形成不同的体质。
如南方之人易感风、热、暑、湿之邪,其阴虚内热之体质较多见;北方之人易感风、寒、燥邪,其阳虚内寒之体质较多见,掌握这些特点,是古今中医学家辨证论治的重要根据。
(二)社会环境
社会环境是在自然环境的基础上.人类通过长期有意识的社会劳动.加工和改造了的自然物质、创造的物质生产体系、积累的物质文化等所形成的环境体系.是与自然环境相对的概念。社会的治与乱、生产水平、生活条件、社会风气等影响着生命活动.进而影响体质。另外.不同职业、不同的社会角色,也表现出不同的体质差异。研究表明,工人、农民、知识分子、干部等不同的社会群体之间.体质客观上存在着某些差异。
四、疾病与药物因素
(一)疾病因素
疾病对于个体的体质改变有着重要的影响,尤其是一些重病、慢性消耗性疾病,不仅可以损害人体各个部位,还可以使脏腑失和,气血阴阳失调.从而影响体质状态。疾病通过损伤人体的正气而改变人体的体质。疾病的发生、发展、恶化或向愈整个过程都是人体正气与病邪作斗争的过程,如感受病邪过强或正邪斗争日久反复。势必损伤人体正气.造成体质亏虚。
《素问·生气通天论》说“风客淫气,精乃亡”.即暴感邪气有时会对人体产生严重的伤正后果。
慢性病证病势迁延,正邪斗争旷日持久而造成正气渐耗,体质亏损.这种情况则更为常见。
(二)药物因素
由于药物有寒热温凉之分、酸苦甘辛之别,若长期偏用某些性昧的药物,或不根据个体的体质特点用药,人体脏腑气血阴阳就会出现偏盛偏衰,从而改变人体体质。《素问·至真要大论》指出:夫五味入胃.各归所喜,故酸先人肝.苦先入心,.甘‘先入脾。辛先入肺.成先入肾,久而增气,物化之常也.气增而久.夭之由也。元代朱丹溪《格致余论·大病不守禁忌论》亦日:饮食失宜,药饵违法,皆能致伤。如不分寒热虚实滥用苦寒攻下或滋腻补益之品,久之会引起体质发生变化。
小儿脏腑娇嫩、易虚易实,用药不当更易引起小儿体质的变化。清代陈复《幼幼集成·药饵之误》云:小儿气血未充,一生盛衰之基.全在幼时,此饮食之宜调。而药饵尤当慎电。清代吴鞠通《温病条辨·解儿难》说:其用药也.稍呆则滞,稍重则伤,稍不对证则奠知他乡。如果用药过于温燥,则易伤稚阴。使小儿有阴虚生内热的体质特点:如果用药过于苦寒.则易伤稚阳,使小儿有阳虚生内寒的体质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