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响脑力劳动者健康长寿的原因主要有哪些?
目前,造成知识分子健康状况不佳的原因,一方面与营养、居住和生活环境有关,但更主要是工作辛劳、用脑过度,而又缺乏体育锻炼所致。
工作过劳、用脑过度、超负荷工作,极易造成疲劳。疲劳的程度有三种,即急性疲劳、慢性疲劳和过度疲劳,这三个阶段常互相联系、互相转化。急性疲劳会转化为慢性疲劳,而急性疲劳和慢性疲劳进一步加重,即可转化为过度疲劳。这种过度疲劳,不仅导致机体器官组织发生应激性的改变,如胸腺、脾脏等免疫器官萎缩、肾上腺皮质增生及功能衰竭,还可导致人体免疫功能下降,各种身心疾患及躯体疾病接踵而来,此即人们通常所说的“积劳成疾”。
我国益寿学的核心观点便是“益寿以不伤为本”,这里的“伤”即“过用”,“不伤”也即“行不极步,耳不极听,目不极视,坐不至久,卧不及度”。唐代大医学家孙思邈认为益寿之道“常欲小劳,但莫大疲”,也就是为了健康,需要经常性地适当活动活动,但不能达到十分疲劳的程度。比孙思邈更早几百年的华佗,也说了一句名言:“人体常欲劳动,但不当使极耳。”
劳,有心劳与体劳之别。极,就是极度、过分的意思。
知识分子的工作具有静而不动、以劳心为主的特点。有人说过,“最易使人疲惫、最易伤人的莫过于长期不从事体力活动”。缺少体育活动,不仅会导致人体细胞和功能下降,产生障碍甚至病变,而且还会因体弱、免疫力下降而不能抗御外界和自然界的有害环境、突变的气候、紧张的气氛和病菌物质对人体的侵袭。长期从事脑力劳动,则“久思伤神”,古人因而解释道:“盖思则气结,伏热不散,久而气血皆虚,疾到天枉也。”意思是久思使人身之气血运行不畅,结滞体内,伏热不散,久而久之,就会气血皆虚,发生疾病,甚至过早天亡。
要防止过度疲劳,首先要更新观念。那种认为连续工作就更易出成绩的认识是错误的,对生命也是一种摧残。注意瞬间歇息是很重要的,它是人们在日常生活中使用频率最高也是十分有效的休息方式。人在进行同一内容活动达到一定时间后,以转换活动内容或短时间静止的方法来调养精神,恢复体力,防止疲劳。连续工作并不一定能达到累积效应。现代生理学家在实验中观察到,在神经兴奋或肌肉处于收缩前的状态时,给予刺激则不能引出新的反应,若要迫使它们有新反应,收缩着的肌肉或兴奋着的神经就会延长其“不应期”;若刺激过于频繁,就会导致那些始终没有恢复的神经或肌肉丧失正常的兴奋和收缩能力。一般而言,连续工作1~2小时即应有一个瞬间歇息。在瞬间歇息中,我们推崇的更积极的办法是以“小劳”战胜“大疲”。久思、久坐者,宜以活动全身的运动辅之,做操、跑步、打拳等,都很适合。伏案工作感到疲劳时,适量的徒手体操能驱散大脑皮层神经因思想高度集中所引起的紧张性疲劳。古代的士人儒生也有不少会舞剑弄拳的,据说大诗人李白就舞得一手好剑。经常性地活动活动,松弛一下紧张的神经、肌肉、关节,既容易消除疲劳,还能大大增强人体的新陈代谢和工作能力,这正是“磨刀不误砍柴工”。
饮食起居要有规律,该吃饭时要吃饭,该休息时得休息。
废寝忘食,精神虽可嘉,对人体却是极大的损害。
对于体力疲劳不易消除的中年知识分子,如出现倦怠乏力、精力不济、思维能力下降,且一般不能恢复健康时,这说明您已经有了慢性疲劳,一定不能掉以轻心,要进行适当的调整,以防止其对机体造成更大危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