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味地黄丸加减治月经过多医案、配方

养生之家导读:肾藏精主蛰而为封藏之本,血气皆始于肾,而冲为血海,任主诸阴,二脉皆起于胸中,治疗配方是什么?下面小编为您详细介绍。

【病案举例】

案1

郭某,女,22岁,1991年8月30日初诊。阴道流血22天。

10岁月经初潮,常有月经先期,或半月一行,经量多,色鲜红,6~10天干净。本月8日开始阴道流血,初量少,1周后量增多,色鲜红,无血块经用雌、孕激素及中药治疗,效果不著。现流血量仍多,伴头晕,腰酸,夜难入寐寐则梦多望其形瘦唇红,舌尖红、苔薄白,脉细略数。

辨证:肾阴不足。

:::治则:滋阴益肾,清热止血。

处方:六味地黄汤加味:熟地黄、怀山药各15g,山茱萸、茯苓、丹皮、泽泻各6g,当归、白芍、乌贼骨各10g,藕节30g,仙鹤草20g.4剂,日1剂,水煎内服。

9月7日二诊:阴道流血量渐少,腰痛诸症亦减轻,舌尖红、苔薄黄,脉细略数。药中病机,原方再进3剂。药已血止症瘥,继予固本复旧,以肾为主,脾肾并治,用六味地黄汤与异功散交替服用,进药20余剂,观察3个月,病未再发。

按语:肾藏精主蛰而为封藏之本,血气皆始于肾,而冲为血海,任主诸阴,二脉皆起于胸中。而妇女崩漏,与肾的封藏失职、冲任二脉亏损不足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班秀文老中医认为崩漏之根本在肾,肾的病变多属阴虚或阳虚,阴虚宜甘润壮水以滋养,阳虚宜甘温益气以温养,常以六味地黄汤化裁治疗肾阴虚之崩漏。本患者素体肾虚阴亏,形瘦体弱,阴虚则火动于中,冲任不固而崩中漏下。以六味地黄汤滋阴益肾,加当归补血活血,补中有行;白芍滋阴敛血,养肝和营;藕节甘涩性平,是“消瘀血,止血妄行之药也”;乌贼骨能止血能化瘀,使血止而不留瘀积之患;仙鹤草收敛止血。药后肾阴得复,虚火渐平,无扰冲任,故出血可止。对崩漏疗效的巩固问题,历来有治脾治肾之分,班秀文老中医偏重于治肾,主张以肾为主,脾肾并治,使肾充本固,则经候如期。

案2

韩某,女,45岁,1994年5月26日就诊。主诉:月经周期前后不定,出血量多半年余。现出血如流,腰酸乏力。妇科检查及B超检查均无异常发现。西医诊断为功能性子宫出血。曾以激素疗法调理,效不佳。又行刮宫治疗,出血不止,转来求服中药。诊见患者面色苍白无华,浮肿,头晕耳鸣,腰膝酸软,体倦乏力,舌质淡红少苔,脉细数无力。辨为肾精亏虚型经崩。治宜填补肾精,固冲止血。方选六味地黄丸加减:熟地、茯苓、茜草炭、杜仲炭各20g,山茱萸、山药各30g,丹皮、泽泻、太子参各10g.6剂,每日1剂,水煎分3次服。

二诊:服药后体力增强,出血明显减少,但仍点滴而下,腰周酸痛,面部浮肿。上方山茱萸、山药减至20g,加川断20g,继服6剂。

三诊:服药2剂后出血停止,6剂尽,浮肿消,余症皆减。

改以成药六味地黄丸调理月余,月经正常。

按语:《素问·上古天真论》曰:“女子七岁肾气盛,齿更发长;二七而天癸至,任脉通,太冲脉盛,月事以时下…七七任脉虚,太冲脉衰少,天癸竭,地道不通,故形坏而无子也。”本例患者年近七七,肾中精气渐亏肾虚失于封藏,不能制约经血而致久崩不愈,伴见头晕耳鸣、腰膝酸软等肾虚之症,故治以填补肾精、固冲止血为法而收良效。

养生专题

吴廷扬通天达地汤治疗外感发热医案
吴廷扬通天达地汤治疗外
通天达地汤解表清里,疏散风热。用于外感发热。那么,吴廷扬通天达地汤治疗外感发热医案是什么呢?让我们一起来看看下面的介绍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