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案举例】
张某,女,41岁,1991年2月21日初诊。慢性肾炎反复发作26年,加重20余天,周身高度浮肿,尿少,呕恶。曾在当地医院诊为“尿毒症”,经利尿、降压治疗无效而来求治。诊见:颜面、四肢高度浮肿,头晕而胀,耳鸣颧红,神疲体倦,气声低,呕恶纳差,皮肤瘙痒,腰膝酸痛,手足心热,尿短赤,日尿量不足100ml,舌红瘦小,苔微黄,脉沉细无力而数。查Bp26.6/16.0kPa,全身皮肤粘膜无黄染及出血点,浅表淋巴结无肿大,球结膜水肿,咽部充血,心率9次/分钟,律齐,心尖部可闻及收缩期杂音,主动脉瓣第二心音亢进,心界向左扩大,双肺呼吸音粗糙,但未闻及水泡音,腹部膨满,无移动性浊音,肝脾未触及,双肾区叩击痛(+)。
辨证:肝肾阴虚,脾虚湿停。
治则:滋补肝肾,佐以健脾利湿。
处方:六味地黄汤化裁:熟地15g,山药25g,茯苓30g,泽泻15g,丹皮15g,白术10g,陈皮30g,丹参25g,制何首乌15g,桑嫖蛸15g,大腹皮30g,益母草30g,水煎服,每日1剂,早晚各1次。同时,用生牡蛎25g,大黄10g,黄芪30g,浓煎取汁100ml,每晚睡前保留灌肠。
上方连施3周,头痛、眩晕、瘙痒等症状消失,体力渐复,语声响亮如常,颜面肿退,但仍见下肢轻度浮肿,纳差厌油。药似中的,原方去熟地,加砂仁15g,焦三仙45g,增强醒脾和胃之功,续服2周,灌肠无更,水肿尽消,食欲大增。再查:血(),观察1周,尿检正常,病愈出院,随访至今未复发。
按语;尿毒症是临床上常见病症,其致病因素包括蛋白质、脂类在内的各种代谢产物的潴留、代谢性中毒及水、电解质平衡紊乱等诸方面。根据其症,中医认为,脾虚失运,气血化源亏乏、机体失养则纳呆、乏力、气短言微;水湿内停,泛溢肌肤则浮肿;湿停中焦,胃失和降则呕恶;肝肾阴亏,阳亢于上则腰膝酸痛、五心烦热、头痛、眩晕。本方恰具滋补肝肾,健脾祛湿,荡涤腐浊之功,方证相符,故效彰然。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