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肾炎
慢性肾炎是指由多种原发肾小球疾病所导致的一组较长病程的疾病,以蛋白尿、水肿、血尿、高血压或伴肾功能减退为特征,成年人常见。基本的病理变化是肾小球硬化、间质瘢痕形成及肾脏体积缩小。除小部分有急性肾炎史外,多数起病缓慢,呈隐匿性经过。其发病机制与自身免疫有关,晚期可导致肾衰竭根据临床表现,本病可归于中医学“水肿”、“虚劳”、“尿血”等范畴。
【病案举例】
1.周某,女,38岁,工人,1985年10月20日初诊患慢性肾炎已3年,蛋白尿长期在(+~++)之间,晨起面浮,入暮足肿,常汗出恶风,感冒咳嗽,面色晄白无华苔薄舌淡,边有齿印,脉象濡软。证属脾虚转输无权,不能散精于肺脾肺两虚,气不化水,风水相搏,予玉屏风散和黄芪防己汤合方。药用:生黄芪30g,生白术9g,防风9g,防已12g,炙甘草6g,生姜2片,车前子(包)12g,大枣5枚。连进13剂,浮肿已消,面色转荣眠食俱佳,惟蛋白尿仍未消失,继予参苓白术散加黄芪、当归等出人,调理3个月,蛋白尿亦转阴性而告痊愈。
按:浮肿一症,常与肺、脾、肾三脏关系密切,大凡晨起面浮较甚,入暮足肿较甚,伴见面色白、倦怠无力者,多属脾虚气不化水,郁滞为患,治宜健脾化湿为主,不可过于分利,若兼卫阳不固、汗出恶风者,尤宜助卫气以行水湿之邪,防己黄芪汤即为此等证候而设。陈老治疗此类病症多在玉屏风散中增入防己,盖防己与防风同用,则祛风胜湿,内宣外达之功更著,且黄芪、白术等益气健脾,祟土治水,所谓相畏相使,相辅相成,可收肿消汗止之效。若湿胜阳衰、下肢浮肿较甚者,则加附子温阳化气,其效益彰。
2.李某,男,12岁,学生,2001年4月10日初诊。主诉反复浮肿、蛋白尿5年,加剧半月患者8岁时初发肾病综合征,经足量强的松(40mg/d)口服2周后尿蛋白转阴,服足8周开始减量,正规服用强的松1年半后停药,治疗期间尿蛋白无反跳。半年后因感冒复发,尿蛋白(++++),口服强的松40mg/d再度缓解。此后经常因感冒而尿蛋白增加,激素加量及抗感染治疗有效,但易反复发作。诊见:满月脸,面色苍白,神催乏力,气短懒言,自汗,小便清长,舌淡,边有齿痕,脉细。查尿常规:蛋白(++)肾功能检查:肌酐、尿素氮正常,血浆白蛋白、血脂检查均正常中医辨证属肺脾气虚型。予以防风30g,黄芪60g,白术90g,上药共研粗末,每天6g,煎2次,早、晚分服。且服药期间强的松量不增减。1个月后复诊,患者尿蛋白转阴,全身症状改善。嘱按原剂量再服1个月,感冒未发,尿蛋白持续阴性,后改隔日服1个月,以巩固疗效。随访至今患者感冒未再发作,且每半个月复查尿常规1次,尿蛋白均为阴性,目前强的松已减至维持量5mg,隔日服。
按:患者为复发型肾病综合征,但对激素却相当敏感,肾病综合征病人因长期服用激素后,机体免疫功能减低,抵抗力下降,正气不足,外卫不固,起居稍有不慎即易感邪,而使病情反复。玉屏风散为益气固表之代表方,其中黄芪益气固表,白术健脾益气,两药合用,使气旺表实,则汗不能外泄,邪亦不易内侵,再配防风走表祛风并御风邪,与黄芪相配,固表而不留邪,祛邪而不伤正。三药相配,有益气固表、祛邪、止汗的作用,切中其病因病机,故疗效较好。373.刘某,男,40岁。于1992年10月8日入院。自述近5年来全身水肿,时肿时消,每次均因上呼吸道感染或劳累慢性肾炎复发而住院,用抗生素后症状缓解,然后用泼尼松(强的松)5mg每日1次口服维持,复发次数愈来愈多。近1周出现发热,咽部疼痛,尿少,全身浮肿。门诊以慢性肾炎急性复发收入院。诊见患者周身悉肿,面色苍白,舌淡苔薄白,脉沉细无力尿常规:蛋白(++++),白细胞(2~4),红细胞7~9个/HP,颗粒管型12个血常规:血红蛋白100g/L,红细胞4.02×10/,白细胞8.7×10L临床诊断:慢性肾炎(肾病型)。中医辨证属脾肾阳虚治宜益气健脾,温肾利水。方药:黄芪50g,制附子、白术各10g,熟地、茯苓各20g,肉桂5g,泽泻、车前子、大腹皮各15g,白茅根25g水煎服,每日1剂。服7剂后,尿量明显增加,浮肿消退,尿常规仅尿蛋白(+),仍有纳呆畏寒、腰膝酸软。继用金匮肾气丸化裁,连服3个月后痊愈出院。出院后,为预防复发,在不服其他药物的情况下,给予中药加味玉屏风散:生黄芪20g生白术15g,防风12g,连翘40g,土茯苓50g,羌活、甘草各10g。诸药研末,每日3次,每次6g。坚持服用半年,随访未见复发。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