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屏风散加减治急性上呼吸道感染医案、配方

养生之家导读:玉屏风散加减治这种疾病的医案和配方各是什么?让我们一起来看看下面的介绍吧,希望对大家能够有所帮助。

急性上呼吸道感染

急性上呼吸道感染是指鼻腔、咽或喉部急性炎症的概称,是呼吸道最常见的一种传染疾病。患者不分年龄、性别、职业和地区。不仅具有较强的传染性,而且还可引起严重并发症,应积极防治。临床以发热、恶寒、咳嗽、鼻塞、流涕、喷嚏为主要表现,其病因病机为感受六淫、时行之邪,侵袭肺卫,致卫表失和,肺失宣降。

【临床应用】

刘春煦运用桂芍玉屏风散预防反复上呼吸道感染200例。治疗方法:玉屏风散加桂枝、白芍。组方:黄芪20g,白术16g,白芍12g,防风、桂枝各8g。儿童0~2岁、3~6岁、7~12岁的剂量分别为成人剂量的1/4、2/4、3/4,13岁以上按成人剂量计算。水煎服,每日1剂。连服1个月后,改服按上述药量比例研制而成的散剂,每日40g,治疗结果:显效119例,有效73例,无效8例,总有效率96.96%。

孙隆生等2运用桂枝玉屏风散加味预防中老年人感冒350例。治疗方法:采用桂枝汤、玉屏风散加淫羊藿、五味子等20味药组成治疗结果:2年临床观察350例有各种慢性疾病并伴有习惯性感冒的病人,其中214例用药后2年未患感冒;105例偶有感冒,症状较服药前明显减轻;其余31例较服药前感冒次数明显减少。

马德浩等3运用加味玉屏风散酒剂防治感冒82例。组成:黄芪、党参、当归、白术、防风、桂枝、米酒药量比例按3:2:1:1:1:1:20计算。治疗结果:临床治愈75例(91.5%),有效5例(6.1%),无效2例(2.4%),总有效率为97.6%。

成爱武等4运用加味玉屏风散治疗感冒后顽咳48例。治疗组:加味玉屏风散治疗。基本方:黄芪、白术、防风、五味子、苏子、百部、炙紫菀、炙款冬花、蝉蜕各15g。水煎服,每日1剂。对照组:以菲迪克止咳糖浆15ml,每日3次,口服,儿童用量酌减。治疗结果:治疗组痊愈32例,好转14例,无效2例对照组痊愈9例,好转10例,无效11例。两组对照经统计学处理有显著性差异(P<0.05)。

梅淑文等用玉屏风散加味治疗135例气虚复感。治疗方法:以玉屏风散为主随症加减,①根据患者感邪不同,先驱散外邪,以风寒为主加辛温解表药物如荆芥、羌活、生姜;以风热为主加金银花、连翘、薄荷、牛蒡子、竹叶等;以暑湿为主加香、藿香、佩兰等祛湿,:解表药。②待患者感冒症状缓解后,需继续服药,并加大益气固表的力量,从根本上改善患者体质。加减变化主要为:根据患者体质年龄不同,小儿患者多加入陈皮6~12g,山药6~12g,牡蛎6~12g,鸡内金6~10g;成年患者加入牡蛎15g,浮小麦15g,党参12g,茯苓12g等益气固表止汗健脾的药物;老年患者脏腑功能衰退,脾肾功能不足,加入药、山茱萸、熟地、肉桂、党参、茯苓等。治疗结果:

有92例半年以内未患感冒,自汗症状消失,治愈率为68.1%;显著有效28例,占20.7%;有效12例,占8.%;无效3例,占2.3%按:气虚感冒一年四季皆可罹患,轻则鼻塞流涕、喷嚏、声重恶风,继则发热、咽痛或身痛、目痛、周身不适,甚则合并其他疾患,如乳蛾、肺系疾患等。尤其小儿,病情发展变化较快,稍重就要住院输液治疗,严重患儿1年至少住院2次,每次疗程都在20余天,给家属和患儿带来极大痛苦。多数患儿体温在37~38.5℃,患者家里时常配备抗感冒药物,经常服用一些发散解表药。因患者本身就有气虚卫外不固的症状,如平时自汗出,再一味发汗治疗,气更虚,卫外功能减退,时时恶风,全身汗出,每易发感冒,多数患者舌苔薄白,脉虚浮无力。

傅海燕等运用玉屏风散加味治疗老年感冒34例。药物组成:黄芪20~50g,防风12g,荆芥、柴胡、菊花、白术、建曲、甘草各10g。辨证加减:发热盛者加金银花15g,石膏20~100g;寒甚者加桂枝、苏叶各10g;兼湿者加藿香10g,薏苡仁20g,茯苓15g;兼阴虚者加玉竹10g,山药15g;兼阳虚者加附片10g,菟丝子15g;咳喘者加杏仁15g,苏子10g。治疗结果:痊愈31例,好转3例。

周静运用玉屏风散加味治疗固性外感26例。药物:黄芪、防风、白术、仙灵脾、生姜、红枣。其中黄芪用量达30g神疲食少者加麦冬、五味子、甘草以养胃益阴生津;汗多少气者加麻黄根、浮小麦以实卫气,固理;咳痰清稀者加半夏化痰止咳;头痛者加羌活祛风胜湿解太阳之邪。治疗结果:本组经治疗全部获效,其中痊愈20例,6例显效。

王稼瑞运用益气健脾散治疗脾虚易感者69例。益气健脾散:紫河车、红参各20g,白术、黄芪、山药各30g,焦三仙、鸡内金、防风各15g。治疗结果:①每月患感冒或气管炎次数:总治愈率为79.7%(55/69例),总有效率为100%(6/69)②食欲:总治愈率为84%(58/69例),总有效率为94.2%(65/69例)③多汗:总治愈率为24.6%(17/69例),总有效率为884%(61/69例)。其中对大汗疗效显著,中汗次之,小汗疗效不明显④大便:总治愈率为49.29%(34/69例),总有效率为95.6%(66/69例)。其中对重度显著,轻、中度次之。

黄彦德运用玉屏风散合桂枝汤治疗气虚感冒36例。治疗组(36例)用玉屏风散合桂枝汤,药物组成:黄芪30g,白术12g,防风10g,桂枝15g,白芍15g,炙甘草10g生姜10g,大枣5枚对照组(32例)给予玉屏风散颗粒。治疗结果:治疗组治愈29例,好转6例,无效1例,总有效率97.23%。对照组治愈12例,好转1例,无效10例,总有效率68.75%。

庄洪涛运用玉屏风口服液治疗反复性呼吸道感染86例。治疗结果:治愈59例,显效12例,有效9例,无效6例,总有效率93%

【病案举例】

1.李某,女,30岁,1998年12月15日初诊。患者平素体虚,常有自汗、气短乏力、形寒肢冷、便溏等症状,且每患感冒后屡治不能痊愈。1998年2月怀孕正常分娩后,上述诸症更为突出。诊见患者头晕头痛,骨节冷痛,舌质淡胖,苔白,脉沉无力。就诊前曾多次服用抗感冒中西药,但收效甚微。诊为阳虚感冒治宜温阳益气、固表祛寒。投以加味玉屏风散酒剂。服用1周后患者体质明显增强,气虚自汗、形寒便溏诸症消失。经半年随访,易患感冒之现象未再出现。

按:感冒是临床常见、多发病症。中医学认为感冒的发生多为外邪乘虚侵袭人体,伤及肺系,导致肺功能失调所致。现代医学认为应激反应过程中发生的免疫功能抑制也为细菌、病毒感染引发感冒提供了条件。因此,增强机体免疫能力是防治感冒发生的重要措施之一。古典名方玉屏风散是中医防治感冒的重要方剂虽然《医方类聚》将其归为固表止汗剂,但现代临床研究表明该方主要用于补益卫气以调节免疫功能。研究资料又显示服用玉屏风散后可以提高白细胞对病毒诱生干扰素的能力并与感冒次数的减少相平行。但玉屏风散中补气仅赖黄芪一味,显然势单力薄,故笔者在玉屏风散的基础上加当归补血汤与党参、桂枝制成酒剂,使其作用明显增强。当归补血汤能增强巨噬细胞的代谢运动和吞噬功能;党参、黄芪配伍使用可增强补益卫气、调节免疫功能的作用;米酒具有温阳散寒、活血通络之功。另外方中黄芪、当归、米酒都含有大量的微量元素硒,研究结果证实硒具有刺激人体的免疫功能,参与辅酶的合成,增强免疫的作用。通过笔者的临床体会和相关实验表明,加味玉屏风散酒剂在提高人体免疫功能、防治感冒等方面具有较为乐观的临床应用前景。

2.某男,28岁,1998年12月27日初诊。3月前患者受凉后出现恶寒,发热,咽痒,咳嗽。在某医院诊断为上呼吸道感染。给予抗生素治疗1周,发热、恶寒症状消失,出现阵发性咽痒,干咳,咳时汗出,咳后倦息乏力,面色苍白,受凉、晨起及平躺时加剧。服菲迪克止咳糖浆、急支糖浆等效不佳。予加味玉屏风散水煎服,每日1剂,至第10天咳嗽消失。随访3个月未见复发。

按:感冒后出现的顽固性咳嗽,为六淫外邪侵袭肌表,损伤肺气,卫外不固,易感外邪而反复发作。或因失治误治,以致病邪久留,肺脏亏虚,营卫不固,易复感外邪,故病势缠绵,日久不愈。治疗上当以益气固表,宣肺祛邪,敛肺止咳为法玉屏风散黄芪、白术、防风组成。原方旨在补益肺气,实卫固表,主治气虚卫外不固之自汗,面色苍白,神疲乏力,舌淡苔白,虚人感冒等。加味玉屏风散是由原方加五味子、苏子、百部、炙紫菀、炙款冬花、蝉蜕组成。其中黄芪益气,补三焦而实理,白术健脾益气,防风周行全身,达体表而御风寒,芪术合用,以补脾肺之气,资气血生化之源,使脾气旺盛,气血充足,肌表充实,腠理固密,则邪不易侵袭防风与蝉蜕主升主散,辛凉辛温并举,以宣肺解表,达邪外出。苏子、五味子一降一敛,降气平喘,敛肺止咳;伍以紫菀、款冬花、百部愈增润肺止咳之效力。本方补中有散,散中寓补,攻补兼施,升降有序,敛散相制,共奏祛邪止咳,扶正固表之功。

3.患者,女,45岁,内科住院病人。发热、咳嗽3天,内科以气管炎收入住院治疗,经用抗生素、退热等治疗5天症状好转,咳嗽减轻,惟疲乏自汗、低热不退,请中医科会诊。现症:微咳、发热、恶风、自汗气短、倦息乏力,纳谷不馨。既往史:患者2年前因重感冒后常自汗出,乏力气短,动则尤甚,颇易感冒,年数发;8天前因外出归后,即发热咳嗽,在家服用感冒药和抗生素,症状不缓解而住院。检查:舌质淡红,苔薄白,面色白,脉虚大略数辨证:气虚卫外不固,表邪末尽。治则:益气固表,兼散表邪。拟方:玉屏风散加味。方药:黄芪20g,白术10g,防风1g,薄荷10g,银柴胡15g,荆芥穗10g,杏仁10g,桔梗10g,芦根2g2剂水煎服,日1剂,早晚服。药后发热恶寒已除,自汗减少,惟倦息乏力,纳谷不香。表证已解,继以益气健脾固表,上方去薄荷、荆芥穗、杏仁、桔梗、芦根,加党参15g,陈皮12g,炙甘草10g,黄改为30g带药出院,继续服药5剂,药后诸症悉除,为巩固疗效,患者连续服药10剂。

后随访1年,未再复发,精力充沛。

4.张某,男,26岁。患者1年来时常感冒,反复发作,咳嗽,鼻塞,流涕,神疲乏力,纳差少食,自汗无发热恶寒,舌淡苔薄白,脉浮无力。辨证属体虚感冒。治疗应扶正祛邪,方用玉屏风散加味,黄芪30g,白术12g,防风15g,麦冬12g,麻黄根9g,生姜9g,甘草6g,红枣3枚,每日1剂,水煎分2次服,服药3剂显效,6剂获愈。

按:临床上感冒常以风寒、风热分型,治以辛散解表。但对于顽固性外感则应辨其根本,有因气虚卫外不固者,当扶正祛邪,重在扶正固本。加味玉屏风散能益气固表,增强机体免疫力,方中黄芪益气补三焦,充实卫气,抵御风寒;白术健脾补中,培土宁风;防风善于驱风,自上巅顶,防风得黄芪以固表,外有所卫,得白术以健里,内有所据;加用仙灵脾温肾助阳,增强免疫力生姜、红枣调和营卫敛阴止汗。临证灵活加减配伍,疗效满意。

5.蒋某,女,30岁。素体气虚,1990年2次患病后,稍有不慎,即患感冒,感冒后又缠绵难愈并伴有慢性鼻炎。近年来,入冬或气温骤变时,虽居密室,亦难避免。投以解表剂,虽得暂安,然感冒加频。《素问·评热病论篇》云“邪之所凑,其气必虚”,当运用养正徐图法。正气充旺,机体对外界环境的适应能力和抗病邪侵袭能力增强,即所谓正足邪自去。故处以玉屏风散:黄芪200g,白术150g,防风100g。共研粗末,分30包,每包15g,分早晚煎服。但服药期间,仍时有感冒,余遵先贤之训,摧慢性病要有方有守。于是再坚持1个月,患者体力有增,稍冒风寒,亦能抵御,再续用1个月。1年之后随访,未曾感冒,慢性鼻炎亦未复发。

按:玉屏风散虽为治虚体感冒之经方,但并非一用即效。此例患者若不是坚持治疗3个月,未必可获全效慢性病之治,贵在守方。

其病来也渐,去也缓。吴鞠通曾说过:“治内伤病如相,坐镇从容,神机默运,无功可言,无德可见,而人登寿域。”近代名医岳美中也说:“治慢性病要有方有守”。岳氏曾治慢性肾炎成人1例,服用防己黄芪汤(黄芪不少于30g)200剂而愈;小儿3例俱用玉米须一昧(日用于品60g)连服半年亦愈。此皆说明,在治慢性疾病的过程中,尽管初服药时疗效不显,甚或不见疗效,但只要方药对症,且无不良反应,就不要贸然改方易药。只有守方如常,让药力在患者体内蓄积,正气日益增强,病邪亦被逐渐驱除于体外。

6.患者,男,38岁,自1995年以来经常感冒,夏秋较轻,冬春较剧,轻则鼻塞流涕,头痛不适;重则恶寒发热,咳嗽吐痰,全身酸重。长年服用吗啉胍、抗感冒药及板蓝根冲剂,并多次注射丙种球蛋白等,病情终未控制,以致食欲减退,体重减轻,动则出汗。检查:面色不荣,舌淡少苔,脉虚而缓。此系肺气不密,卫表不固之症,宜用温肾健脾补肺之法,予以玉屏风散加减方9剂患者自述服完后数月未再感冒,今晨又见鼻塞,似有感冒之意故又来复诊,照前方投6剂。3个月后随访,服之后未再患感冒且身体抵抗力较过去明显增强。

按:玉屏风散中黄芪益气,大补脾肺;白术健脾、固表、止汗;防风使药力专达卫表,散风除湿。目前广泛用于预防感冒。据实验证明本方确有提高机体血液中免疫球蛋白和单核系统巨噬细胞的吞噬作用,并能促进机体干扰素的产生,是一剂能增强非特异性免疫功能的代表方剂。在此方中再加入淫羊藿、黄精五味子,以温肾益阴、敛肺,其效果较单用上药显著提高,另外,此方对一切慢性病、过敏性哮喘、荨麻疹等由机体抵抗力低下而引起者疗效也甚好。

7.贾某,男,6岁,因反复呼吸道感染3年余而就诊。患儿从3岁起即反复发热、咳嗽、食纳差,伴恶心呕吐,且面色黄白无华,汗多,大便干燥,舌质淡红,脉浮细。查免疫球蛋白Ig、IgA、IgM均低于正常水平。经中医辨证属肺肾气虚、表卫不固、腠理疏松、久病伤肾之证。服用玉屏风口服液,1次10ml,1天3次。服后精神好,面色红润,食纳增加,自汗明显减少。连用5个月后。再未出现反复感冒现象。随访1年身体健康,无复发无自汗。

8.李某,女,72岁,农民。自诉多年来经常感冒,此次感冒已2个月有余。伴低热不退,神疲乏力,自汗盗汗,不思饮食,头晕眼花。曾去西安某医院做多种检查,所用中西药物不少,同时应用免疫增强剂等,但效果甚微。素有慢性结肠炎十余年。望其满头银发,稀疏不荣,面色萎黄,精神虚衰,步履维艰,少气懒言,动则汗出。体温37.8℃,舌淡胖大,苔白稍厚,脉沉细无力逐处以益气健脾散(紫河车、红参各20g,白术、黄芪、山药各30g,焦三仙、鸡内金、防风各15g。上药共为细末灭菌,制成胶囊,每粒0.5g每日3次,成人每次服4粒),嘱坚持服用2个月。2个月之后其人独自前来购药,望其神色俱佳。诉服药后精神明显好转诸症渐除,以及十几年的结肠炎也较前明显好转。更以益气健脾散与之,嘱再服1个月。1年后随访,身体健康,容颜焕发,步履敏捷,大便正常,偶有伤风着凉,服2~3天感冒成药即愈。

按:体虚之人经常感冒,且感冒后缠绵难愈,属于中医学气虚感冒范畴。古代医家早已注意到脾与受邪的关系,《金匮要略》云“四季脾旺不受邪”。《脾胃论》云“百病皆由脾胃衰而也”目前独生子女多,由于娇养成性,恣意挑食,过食肥甘,饮冷,日久伤及脾胃,进而脾不运化,出现面黄肌瘦,腹泻,多汗,腠理不固,反复感冒或患气管炎。而老年人脾胃功能渐衰,气血生化乏源,先天之本失充,肾之精气日竭。稍有伤风着凉而发病,且经久不愈。在治疗方面《类证治裁·伤风》曰:“如虚人伤风,屡感屡发,形成病、气俱虚者,又当补中。而佐以和解,倘专以发散,恐脾气益虚,腠理益疏,邪乘虚入,病反增剧也。”益气健脾散针对病因病机而设,方能中的。方中紫河车补肾益精,益气养血,治虚损羸瘦,气血不足;人参、白术、黄芪、防风即玉屏风散益气固表止汗之意;焦三仙、鸡内金消食健胃。合而用之,以奏脾肾气血双补,扶正祛邪之效。药证合拍,后天先天之本得补,正气日复,取效显著。

9.张某,女,50岁。1986年1月1日就诊。发热1周,平素体弱,1周前受凉后恶寒发热,鼻流稠黄涕,头痛,自汗,舌红苔黄,脉浮数。原有慢性支气管炎病史10余年。此乃体质素弱,卫外不固,受六淫侵犯诱发咳喘。治以补气固表,清热宣肺平喘方用麻杏石甘汤合玉屏风散加减。药用:炙麻黄9g,杏仁12g,石膏60g,炙甘草12g,黄芪12g,白术12g,防风12g,党参20g,黄芩20g,滑石20g,百部15g,陈皮12g,3剂服完诸症轻,守上方加莱菔子20g,又服2剂而痊愈。

10.杨某,女,48岁,干部,1984年4月7日初诊主诉2年来倦乏不耐疲劳,易自汗出,常患感冒,发则形寒恶风,咳嗽鼻塞,日必数次,殊以为苦。诊脉缓小,舌苔薄白。乃缘正气内虚,以致卫表不固,治宜益气固表,调和营卫,拟玉屏风散合桂枝汤:防风6g,白术9g,生黄芪12g,桂枝4.5g,生白芍45g,炙甘草4.5g,生姜2片,大枣5枚。服上方3剂,感冒痊愈,自汗亦减;二诊予原方去桂、,

枝、白芍,加潞党参9g,茯苓6g,连服15剂,食欲增加,精神亦旺,虽偶尔感受风寒,亦无感冒发生。

按:感冒症轻易愈,但若失治误治,亦可由轻转重,尤其体虚感冒,更须审察内外因素,投剂得当,方能获效本例反复感冒,缠绵不愈,责之气虚卫弱,营卫不和,治以玉屏风散扶正固表,伍以桂枝汤调和营卫,卫表得固,营卫和谐,感冒因此不作。陈老在临床上对于体虚自汗、易于感冒的患儿,常以本方加红枣、浮小麦令其常服预防,亦多取效,且味甘适口,小儿乐于服用,深为患者所欢迎。

11.陈某,男性,63岁,退教师。1993年5月9日初诊。诉2个月前不慎感风寒,鼻塞流涕,头痛恶风,骨节酸楚,无汗溺。经服中西药后,大汗出,鼻通畅,骨节酸楚减,但此后动则汗出恶风,稍不留意即鼻塞、流涕、恶风头痛,感冒反复发作,经多种中西药治疗,病情缠绵不愈。刻下:恶风头痛,鼻寒流涕,动则汗出,时作喷,,,

嚏,面色苍白,纳可,舌淡红苔薄白,脉浮缓重按无力。拟为表虚不固,风寒侵袭,邪束不去。治以益气固表,祛风散寒。投以玉屏风散加味。生黄芪20g,白术12g,防风6g,桔梗6g,淡豆豉10g,薄荷6g,僵蚕6g,差活6g,白芷6g,甘草3g。二诊:服3剂后外感症状改善,但仍微恶风寒,多汗,鼻塞头重。继守上方去白芷、羌活、淡豆豉,加党参15g,桂枝4.5g,辛夷花10g,3剂。三诊:多汗消失,仍恶寒时轻时重,遇寒冷则加重。继守上方加淡附子6g,连服12剂,诸恙悉除。

舒某,女,29岁。每遇经期,感冒即作,历时半年。于1996年3月25日就诊。经潮第3天,头痛怕冷,体倦无力,面色不华,鼻阻流涕,咳嗽痰白,周身酸痛,饮食减少,大便干,小便正常,舌淡苔白,脉细弱。证属正气亏虚,卫外不固,邪气所干。治宜益气固表,疏风祛寒,宣肺止咳,方用玉屏风散加味。黄芪20g,白术12g,防风10g,差活10g,杏仁10g,桔梗10g,枳壳10g,苍耳子10g,辛夷花10g,葛根15g,焦山楂15g,薄荷6g,甘草6g,生姜3片,葱白3个。服2剂,诸症悉平。以后接连2个月于经前给予玉屏风散化裁调理,随访半年,经期感冒未作。

养生专题

吴廷扬通天达地汤治疗外感发热医案
吴廷扬通天达地汤治疗外
通天达地汤解表清里,疏散风热。用于外感发热。那么,吴廷扬通天达地汤治疗外感发热医案是什么呢?让我们一起来看看下面的介绍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