耳鸣
耳鸣是一种在没有外界声、电刺激条件下,人耳主观感受到的声音。耳鸣是发生于听觉系统的一种错觉,为一种症状而不是疾病。耳鸣可发生于多种疾病,几乎任何可引起耳疾的原因都可致耳鸣症状的出现,但与听力之间的关系复杂。其他如耳硬化症(一种发生于中耳听小骨的疾病)、耳毒性药物中毒、噪音等等都可引起不同程度的耳鸣。龙胆泻肝汤对于由于肝胆湿热引起的耳鸣有满意疗效。
【临床应用】
牛氏等4报道,治疗耳鸣病人44例,其中男17例,女27例;年龄23~75岁;病程最短15天,最长2年,平均94天。所有病例以耳鸣为主症,且无外感症状,无耳痛,无“盯聍”,其中肝胆气火上逆型22例,脾胃痰火上升型7例,肾虚不能充耳型15例。治疗:龙胆泻肝丸,6g,每日3次,口服;磁朱丸3g,每日3次,口服;7天为1个疗程。治疗结果:痊愈28例,其中服药1个疗程痊愈15例,服药2个疗程痊愈10例,服药3个疗程痊愈3例;有效13例,无效3例,总有效率93.2%。
【病案举例】
1.王某,女,34岁,1999年5月10日就诊患者自诉近日突觉耳鸣,伴头痛面赤、心烦易怒、口苦咽干胸胁胀闷。查见舌质红,苔黄,脉弦细数。辨证属肝胆火盛,治以清肝泻火,方用龙胆泻肝汤加减。处方:龙胆草10g,山栀15g,柴胡15g,黄芩10g,泽泻10g,牡丹皮10g,女贞子10g,白芍10g,夏枯草10g,辛夷10g,苍耳子10g,生地黄10g,当归10g,车前子(包)10g,甘草4g,墨早莲10g,川栋子10g。每日1剂,水煎服,连服5日,上症缓解,又继服原方加减10剂后痊愈。
按:此案见症为肝火循少阴经脉上扰所致中医学认为,肾开窍于耳,肝肾同源,肝火亢盛则多伤及肾水,故用本方清肝泻火,并酌加女贞子、墨旱莲、牡丹皮等以滋肾水而诸症消除则病愈。
陈某,男,53岁,教师,于1999年6月15日初诊。半月前因情绪郁闷引起双耳耳鸣,听力减退,每因着急生气后症状加重,并伴有耳胀,眩晕,烦躁不眠,口干发苦,二便调,舌红微黄,脉弦数。检查:双耳鼓膜内陷。电测听示:左耳正常,右耳中度传导性耳聋。中医辨证:肝胆火热上扰于头面清窍。治则:清肝泻热、开郁通窍。处方:龙胆草15g,栀子10g,黄芩15g,柴胡6g,生地15g,木通10g,泽泻15g,车前草10g,当归10g,路路通10g,菖蒲10g,川芎15g,甘草6g,水煎服,每日2次。二诊:服上方6剂后,自觉耳鸣白天减轻,听力有所好转,余症俱轻。在原方基础上加石决明20g,继服6剂后复查听力,右耳听力基本正常,耳鸣消失。6按:凡属肝经实火的耳科疾病,乃气火上升,火势炎上,非苦寒之剂不能直折,纯用苦寒又伤胃耗阴,而龙胆泻肝汤虽属泻肝之剂,但泻中有补,伐中有养,相得益彰。《医学准绳六要》曰:“左脉弦紧而数,属肝火,其人必多怒,耳鸣或聋,宜平肝伐木,龙胆泻肝汤。”此耳聋耳鸣用龙胆泻肝汤加减,以龙胆草、栀子、黄芩清肝泻胆,苦寒直折火势为主;兼以木通、车前草、泽泻利水导热下行;当归补血,生地滋阴养液,柴胡疏畅肝胆,且引诸药归于肝胆之经。加人菖蒲、路路通以开郁通窍,川芎清利头目,甘草缓苦寒之品,防其伤胃,又调和诸药。全方祛邪而不伤正,泻火而不伐胃,用于肝经实火之耳鸣耳聋,可谓直捣病所。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