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胆泻肝汤加减治旋耳疮(外耳湿疹)医案、配方

养生之家导读:龙胆泻肝汤加减治疗这种疾病的医案和配方各是什么?详细的让我们一起来看看下面的介绍吧,希望对大家能够有所帮助。

旋耳疮(外耳湿疹)

旋耳疮又名月蚀疮、月镟疮,是指旋绕耳周而发的疮疡。多发于耳后缝间、耳前或耳廓,以局部潮红、水疱、糜烂、结痂及皲裂为主要特征,患处有灼热、瘙痒、疼痛感。相当于西医的外耳湿疹。本病多见于小儿,系由于胆脾二经湿热上蒸或耳道流脓延及外耳所致。因脓耳之脓液浸渍,或邻近部位之黄水疮蔓延至耳部,也有接触某些刺激物而诱发,以致湿热邪毒积聚,引动肝胆之热循经上犯,风热与湿邪蒸灼肌肤,故耳部皮肤红肿、灼热、瘙痒。湿盛者则有水疱,破后黄水淋漓。风盛则瘙痒不止,热盛则灼热疼痛。若病久血虚生风化燥,则皮肤增厚、粗糙、皲裂、作痒。治宜清热除湿,方用龙胆泻肝汤。

【病案举例】

王某,男,18岁。1991年4月6日就诊。左耳前皮肤瘙痒、糜烂、渗液5天。渗液多为黄色脂水样,量较多,时有灼痛。曾于局部涂抹西药膏(药名不详)无效。诊见左耳前皮肤、耳廓、外耳道潮红,溃烂,有黄色脂水样物淌出。部分溃烂处已结为干痂,揭起后,创面鲜红而嫩。伴有烦躁及阴部瘙痒。舌质红、苔黄腻,脉弦数。证属肝胆湿热,浸淫耳窍。乃立清泻肝胆湿热为法,用龙胆泻肝汤加减:龙胆草10g,柴胡10g,泽泻10g,车前子10g(包),木通10g,栀子10g,黄芩10g,甘草6g,茯苓皮15,苍术10g,生白术15g嘱局部禁用水洗。配合使用红外线治疗仪,每日照患处2次,每次30分钟。药进3剂,皮损区干燥、痒痛诸症均减轻,原方略事加减,再进3剂告愈

按:旋耳疮是指旋绕于耳周所发生的疮疡正如清余听鸿《外证医案汇编》所述:“耳后缝间,皮色红裂,时出黄水津津,名为旋耳疮。”相当于西医学“外耳湿疹”初诊认为风热湿邪浸渍而准备用疏风清热利湿之剂,追问病史,患者伴有阴器周围皮肤瘙痒不止、烦躁不安、食纳差等肝经湿热之象。干祖望曾谓之曰:“病家为肝经实火实热所致,诸症皆循经出现。足厥阴肝之经脉,起于足大趾,入腹中,绕阴器,分布于胁肋;足少阳胆之经脉,起内眼角,环绕分布于耳前后,入耳中。病人阴部皮肤糜烂渗液而双耳中奇痒,属肝胆湿热。治疗当以龙胆泻肝汤。”今遇此症,故仿而效之,一矢中的。

养生专题

吴廷扬通天达地汤治疗外感发热医案
吴廷扬通天达地汤治疗外
通天达地汤解表清里,疏散风热。用于外感发热。那么,吴廷扬通天达地汤治疗外感发热医案是什么呢?让我们一起来看看下面的介绍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