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胆泻肝汤加减治痔疮医案、配方

养生之家导读:龙胆泻肝汤加减治这种疾病的医案、配方各是什么?让我们一起来看看下面的介绍,希望对大家能够有所帮助。

痔疮

痔疮,也称“痔病”,是一种十分常见的疾病。痔疮以肛门齿线为界,分为内痔与外痔。外痔的症状以疼痛瘙痒为主,而内痔则以流血及便后痔疮脱出为主。其发病原因颇多,久坐、久站、劳累等使人体长时间处于一种固定体位,从而影响血液循环,使盆腔内血流缓慢和腹内脏器充血,引起痔静脉过度充盈、曲张、隆起、静脉壁张力下降而引起痔疮,是发病的重要原因之一。任何年龄都可发病,其中20~40岁较为多见,并可随着年龄的增加而逐渐加重,故有“十人九痔”之说。临床上由于肝胆湿热而引发本病者,可应用本方进行加减治疗。

【病案举例】

1.李某,男,31岁。于肛肠科检查于截石位3点处有一痔核,质地柔软。该患者平素喜食辛辣之品,口干喜饮,常感右胁刺痛,现大便两日未行。于今晨临厕努责后便血,小便黄少,苔黄腻,脉弦滑。证属肝胆湿热。治以清利肝胆湿热,凉血止痛通便。方用龙胆泻肝汤加减,处方:龙胆草15g,栀子10g,炒黄芩12g,柴胡6g,炒枳壳10g,生地20g,当归6g,仙鹤草12g,木通6g,制大黄6g,延胡索10g,甘草6g,日1剂。配合马应龙痔疮膏外搽局部。10按:该患者平素饮食不节,长期便秘,终使积湿生热,影响肝胆疏泄功能,气机不利,经络阻滞,浊气瘀血留注肛周,加之排便时努挣及燥屎摩擦,络损血溢,发为是证。故以本方清利湿热,加制大黄通便,延胡索活血止痛,枳壳配柴胡升降气机,仙鹤草凉血止血,使湿热清便血止。然本方以性味苦寒之品组成,故当中病即止。并嘱饮食清淡,按时排便。

2.宋某,男,35岁,肛门部肿物疼痛5天,伴肛门坠胀,痒热灼痛,坐卧不安,排便时加甚。口苦,黄腻,脉滑数。肛门检查:可见肛门部右侧皮赘红肿充血,皮肤纹理变浅,触痛明甚,潮湿并少量分泌物。证属湿热下注,蕴结魄门,治以清热利湿消肿。处方:龙胆草、泽泻各12g,黄芩、栀子、生地各9g,木通、车前子(包煎)、柴胡、大黄、甘草各6g,丹皮、当归各10g,五味子3g水煎服,日1剂,药渣熏洗,先用7剂,红肿明显减轻,继用4剂红肿、疼痛消失8

按:现代医学认为,炎性外痔的形成是由于炎症感染及肛门内外括约肌痉挛,静脉回流受阻,组织渗出液增多,皮肤张力增高,产生局部红肿,疼痛性包块。《杂病广要》云:“凡痔者,因酒炙煿,蓄热伤血,恶血积聚于下焦,不得疏通,于是下坠而为痔。《外科正宗》云:“酒色过度,肠胃受伤,以致浊气瘀血流注肛门,俱有发痔。”中医、西医都有共同点,均认为与血流受阻有关,故在清热利湿的龙胆泻肝汤的基础上加丹皮、大黄活血化瘀排毒之品,以舒通血脉,增强微循环,依法治疗多例,疗效明显。

养生专题

吴廷扬通天达地汤治疗外感发热医案
吴廷扬通天达地汤治疗外
通天达地汤解表清里,疏散风热。用于外感发热。那么,吴廷扬通天达地汤治疗外感发热医案是什么呢?让我们一起来看看下面的介绍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