郁证
郁证是由于情志不舒,气机郁滞所引起的一类病证。临床表现为心情抑郁、情绪不宁,胸胁胀痛,或易怒善哭,以及咽中有异物梗阻、失眠等各种复杂症状。郁证的发生,是由于郁怒、思虑、悲哀、忧愁七情所伤,导致肝失疏泄,脾失运化,心神失常,脏腑阴阳气血失调而成。病变主要部位在肝、脾、心三脏。本证初病多实,以六郁见证为主,其中以气郁为病变基础。病久则由实转虚,引起心、脾、肝气血阴精的亏损,成为虚证类型。临床上虚实互见者亦较为多见。
大多数患者有忧愁、焦虑、悲哀、恐惧等情志内伤的病史;病情的反复常与情志因素密切有关。本证多发生于青中年女性。西医的神经衰弱、癔病、精神抑郁、更年期综合征等病中有些症状与此病类似。
【临床应用】
张润民运用本方加半夏、龙骨、牡蛎为主方治疗肝胆湿热型青壮年神经官能症30例。结果:30例中除1例因服药呕吐而停药外,其余全部治愈。一般症状轻者,服药6~12剂即可痊愈。
【病案举例】
1.朱某,女,34岁。1990年8月27日初诊。因计划生育结扎术,情志不遂,心情抑郁,心绪不宁,易怒善哭。曾住院治疗,未能获效。详询病情得知,每日子夜11时左右定期发作,有气从少腹上冲,呃逆频作,面红目赤,口干自汗,约三四小时后渐如常人舌红绛,脉弦数有力。证属肝火过亢,肝木横逆。宗龙胆泻肝汤加减。处方:龙胆草10g,黄芩12g,栀子14g,柴胡10g,生地14g,当归12g,木通8g,姜半夏12g,代赭石(先煎)30g,龙骨(先煎)20g,牡蛎(先煎)20g,浮小麦30g。诊时为下午4时许,嘱煎服,夜10时再服。药后夜卧得安。续服2剂,呃逆平,汗止。遂去龙牡、赭石,加黄芪、丹参以益气养血,再服5剂,症瘥神复,起居如常。79按:郁证初起,总属情志所伤,气分郁结,故《证治汇补·郁证》云:“郁病虽多,皆因气不周流,法当顺气为先”后人多以疏通气机为治郁证之大法。然本案已木郁化火,由少火之生气,转为壮火之食气。每于子时发病,子时系肝胆所司之时,故以龙胆泻肝汤为主,治肝火过亢之证。久则横逆犯土,脾胃相引为病,久病正虚,气阴两伤,是以重用龙骨、牡蛎敛阴潜阳,敛汗液以充正气,制肝火而抑冲气,以期养肝阴而用其阳;助之以浮小麦益胃气、安心神,虚实同治,则诸症瘥矣。
2.秦某,女,45岁,农民。1995年10月28日初诊。患者主诉:1年前起性情特别急躁易怒,平时胸胁闷胀,胃脘嘈杂,时或吞酸,口干而苦,纳谷欠振,失眠多梦,稍有心情不舒则诸症加重,与人难于和睦相处,时常为小事与人争执,事后又后悔不已,自己相当痛苦,曾屡服镇静药欠效。患者于1995年10月28日来我院求诊,查体未发现阳性体征,做T3、T4、脑地形图、脑血流图等检查均正常,诊断为“郁证(神经官能症)”,舌红,苔黄,脉弦滑,症由郁怒伤肝,肝胆气滞,气郁化火,实火上逆所致。投予龙胆泻肝汤以泻肝经实火:龙胆草5g,生山栀10g,淡子芩10g,泽泻12g,柴胡6g,全当归12g,车前子(包)15g,粉丹皮10g,生大黄6g,广郁金10g,青皮、陈皮各6g,合欢皮10g。上方服用5剂,悉症渐平,继续以上方去大黄、泽泻,加茯神、丹参各10g,养心安神,并嘱患者保持愉快情绪,避免郁怒,前后治疗2周,病渐痊愈。后随访半年,一切均正常。
按:《临证指南医案·郁证》云:“郁则气滞,气滞久则必化热,热则津液耗而不流,升降之机失度,初伤气分,久延血分,延及郁劳。,
沉病。”郁证初起,总属情志所伤,气分郁结,致抑郁寡欢,精神不振,胸闷胁痛,口苦,喜太息等症。郁证可有虚证,但临床所见以实证为多,郁久化火,可成癫狂,或成沉疴顽疾。治疗宜清泄肝胆之火,佐以化湿,龙胆泻肝汤投之最为适宜。同时应注重精神治疗,可收事半功倍之效。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