痛风性关节炎
痛风性关节炎是众多类型关节炎中的一种。痛风性关节炎主要是由于血尿酸增高后,尿酸盐在关节组织沉积刺激关节并引发一系列的炎性反应而造成的,所以有人又称其为尿酸性关节炎。其突然发作往往与下列因素有关,如风寒湿邪刺激、感染、过度劳累、饮酒、摄入大量高脂肪和高蛋白食物、过度精神创伤、遗传及应用某些药物(如磺胺、胰岛素)等。痛风性关节炎在发作时,有明显的炎症反应,如红、肿、热、痛及活动障碍,属中医学风湿热痹范畴。众多临床资料表明,龙胆泻肝汤对此病有较好疗效。
【临床应用】
张氏5在治疗35例痛风性关节炎时,在西医常规治疗基础上,运用龙胆泻肝汤加减治疗,去木通、甘草加茵陈、车前草、七叶莲为基本方,热甚加银花、连翘、水牛角,腹胀便秘加枳实、大黄,上肢关节受累加桑枝、姜黄,病程长者加蜈蚣、全蝎。结果临床痊愈19例,好转13例,无效3例,总有效率1.4%,明显高于单纯采用西药治疗。
【病案举例】
患者,男性,38岁。主因双足第一跖趾关节、双踝关节肿胀疼痛半个月,于2002年11月22日入院。自述缘于人院前半个月因职务调整不顺,加之聚餐频繁,夜间睡觉时出现左足第一跖趾关节肿胀疼痛,3天后左足关节疼痛减轻,继之出现右足第一跖趾关节肿胀疼痛,双踝关节亦肿胀疼痛,曾口服布洛芬、静脉滴注青霉素400万U/d,10天,无效,诸关节疼痛时好时坏,入院后查血尿酸515mmol/L,血沉55mm/1h,80mm/2h。刻诊:双足第一跖趾关节、双踝关节肿胀疼痛,局部红紫,皮温高,太便干,小便黄,舌质淡苔,、、
薄白,脉弦细。综合四诊,肝气不疏,气郁化热,血热互结,阻塞经络关节,故见上证。治宜疏肝凉血、活血化瘀,药用龙胆草、黄芩、柴胡、车前子(包煎)、山慈菇、生地各5g,泽泻、丹皮、茜草、白僵蚕各10g,甘草6g。水煎,1日1剂口服,服药3剂好转,10剂后双足第一跖趾关节肿胀消失,但仍有双踝关节肿胀疼痛,前方加赤白芍各15g,川牛膝15g,再服10剂,诸症痊愈。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