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胆泻肝汤加减治胆道蛔虫症医案、配方

养生之家导读:龙胆泻肝汤加减治这种疾病的医案、配方各是什么?让我们一起来看看下面的介绍,希望对大家能够有所帮助。

胆道蛔虫症

蛔虫进入胆总管、肝内胆管和胆囊引起急腹症统称为胆道蛔虫病,中医学称之为“蝈厥”。此病是一种常见的胆道寄生虫病,以儿童青年多见,常有吐虫史,无性别差异农村较为多见。处理不当,可引起多种并发症,危害甚大,也是原发性胆管结石的原因之一。本病常为突然发作的剑突下钻顶样剧烈绞痛,间歇期宛如常人。

绞痛时伴恶心、呕吐,可吐蛔虫。后期有胆管炎及各种并发症表现。

通常症状剧烈,但体征轻微,症征不符为本病特点。

【病案举例】

仇某,男,28岁,供销员,1990年11月2日初诊。右上腹部钻顶样绞痛3天,呈阵发性加剧,坐立不安,大汗淋漓。在本院门诊做B超检查发现胆囊颈部见有9cm左右的蛔虫影,确诊为胆道蛔虫症。

病发后曾服食醋数口及中药汤剂乌梅丸均未奏效。疼痛仍然,每隔半小时发作1次。伴有发热、目黄、口苦,大便3日未行。舌红黄厚腻,脉弦滑而数。证属肝胆湿热,胆道阻滞,不通则痛治拟清热利湿,通腑止痛。龙胆草10g,山栀10g,黄芩0g,连翘10g,川楝子10g,生大黄(后下)10g,茵陈20g,黄连4g,柴胡6g,甘草6g服药2剂泻下蛔虫3条,腹痛已减,目黄明显消退。宗原方去生大后复查B超,胆囊内未见蛔虫影

黄、黄连,加广木香10g,使君子10g,又服5剂,疼痛已除。数日按:患者形体肥胖,嗜食肥甘。结合病史,辨证为肝胆湿热。故选用以龙胆草为主药的龙胆泻肝汤。因非大苦不能安其蛔,非大寒不能清其热。采用苦寒清下并进,使肝胆得疏,腑气通畅。药证合拍,故愈。

养生专题

吴廷扬通天达地汤治疗外感发热医案
吴廷扬通天达地汤治疗外
通天达地汤解表清里,疏散风热。用于外感发热。那么,吴廷扬通天达地汤治疗外感发热医案是什么呢?让我们一起来看看下面的介绍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