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胃炎系指不同病因引起的胃黏膜的慢性炎症或萎缩性病变,其实质是胃黏膜上皮遭受反复损害后,由于黏膜特异的再生能力,以致黏膜发生改建,且最终导致不可逆的固有胃腺体的萎缩,甚至消失。临床病状常见上腹饱胀不适(特别餐后),无规律性腹痛,嗳气反酸,恶心呕吐等,少数的可伴有贫血。大多数病人常无症状或有程度不同的消化不良症状如上腹部隐痛、食欲减退、餐后饱胀、烧心、恶心、呕吐等。萎缩性胃炎患者可有贫血、消瘦、舌炎、腹泻等。个别病人伴黏膜糜烂者上腹痛较明显,并可有出血。
慢性胃炎属中医“胃脘痛”、“痞证”等病证的范畴。本病病位在胃,与肝、脾、胃等脏腑有关。本病的发生多与饮食不节和情志失调有关。可因嗜食辛辣、长期饮酒、饮食生冷,损伤脾胃;或因忧思伤脾、忿怒伤肝,肝胃不和,均可导致本病;若进一步发展,或气郁化火,伤及胃阴,胃失润降;或脾阳虚弱,失于温煦;或病久伤络,血脉瘀滞;均可导致胃气阻滞,胃失和降,不通则痛。现代药理研究表明,越鞠丸有抗抑郁作用,且方中的香附、苍术、栀子具有抗炎、抑菌、镇痛的作用,是治疗本病的有效手段之一。
【临床应用】
王氏16等应用越鞠丸治疗慢性胃炎60例,治疗组60例,男38例,女22例,年龄17~71岁,平均45.岁;慢性浅表性胃炎36例,慢性萎缩性胃炎8例,复合性胃炎16例;幽门螺旋杆菌(H)阳性者43例。对照组30例,男17例,女13例,年龄18~76岁,平均47岁;慢性浅表性胃炎20例,慢性萎缩性胃炎4例,复合性胃炎6例;Hp阳性者21例,两组资料对比无显着性差异,具有可比性。诊断标准:①符合1982年全国胃炎会议制定的慢性胃炎诊断标准;②所有病例均经过纤维胃镜检查确诊,并对23例可疑病例做病理学检查排除恶性病变;③中医辨证以气郁为主,症见:脘腹痞闷,或疼痛,呕吐吞酸,呃逆,食入不消,大便不调,舌苔或白或黄,脉弦滑或沉细。治疗方法:治疗组:停用西药1周后开始中药治疗,药用:苍术10g,醋香附15g,川芎12g,神曲15g,炒山栀10g,陈皮6g,槟榔10g,姜半夏10g,甘草6g.Hp阳性者加蒲公英30g;胃脘部痛甚者加蒲黄10g,五灵脂10g(包);烧心、反酸者加乌贼骨15g,煅瓦楞子15g(捣碎);胃脘部发凉者加良姜15g;口干,舌红、少苔或无苔者加石15g,麦冬15g,枸杞子10g;恶心、纳呆明显者加炒谷芽30g;病久气血亏虚,神疲乏力者加黄芪15g,党参30g。上方煎汤,每日1剂,分2次温服,1个月为1个疗程。对照组:常规选用多潘立酮(吗丁啉)、西咪替丁(甲氰咪胍)各1片,每日3次,Hp阳性者加用阿莫西林0.5g,1日3次,1个月为1个疗程。两组病例均用3个疗程后观察疗效。疗效标准:参照1989年11月中西医结合学会南昌会议制订的慢性胃炎疗效标准评定。近期临床治愈:主要症状消失,次要症状消失或基本消失胃镜复查活动性炎症消失,慢性炎症好转达轻度,治疗组32例,对照组13例;显效:主要症状消失,次要症状基本消失,胃镜检查活动性炎症基本消失,慢性炎症好转,治疗组9例,对照组2例;有效:临床症状明显减轻,胃镜复查黏膜病变范围缩小1/2以上,炎症有所减轻,治疗组18例,对照组8例;无效:治疗前后病情无变化,治疗组1例,对照组7例。治疗组总有效率98.3%,对照组总有效率76.7%阳性例数:治疗组43例,对照组21例;转阴例数:治疗组28例,对照组10例;转阴率:治疗组65.12%,对照组47.62%。
按:慢性胃炎临床表现为胃脘部病变,胃腑主受纳腐熟水谷,以通为用,若胃脘气郁,则水谷滞留,血行涩滞,食滞又可化火,化湿生痰,则形成食郁、血郁、气郁、火郁、痰郁等错综复杂病变。越鞠丸由金元四大家之一朱丹溪所创,治疗六郁即气、血、痰、火、湿、食引起的脘腹痞闷、吞酸、呕吐、饮食不消等症。方中香附为君,可行气解郁,川芍活血行气,可解血郁,苍术燥湿运脾,以行湿郁,栀子苦寒泄热,以清火郁,神曲消食化滞,除食郁。诸药合用,共奏行气解郁之功,诸郁得解,则腑气通畅,诸症自除。其组方独特,集行气、化瘀、化痰、清热、祛湿、消食于一体临床用之,得心应手。
尤其在原方基础上加入陈皮、姜半夏、槟榔、蒲公英、甘草等治疗慢性胃炎,疗效显着,不仅效法了明代李木延“六郁汤”,而且加入槟榔,又扩大了原方的治疗范围。《药性论》记载:“槟榔宣利五脏六腑壅滞,破坚满气,下水肿,治心痛,风血积聚”慢性胃炎是各种病因引起的胃黏膜炎性病变,临床症状以胃脘部疼痛、胀满、纳呆为主,伴恶心、烧心、反酸、大便不调等,舌脉各异,病因复杂,寒热错杂,虚实并存,辨证困难,临床上常以本方加味治疗,每可获效。
药理研究表明,越鞠丸加味治疗慢性胃炎疗效确切,它不仅能解除临床症状,而且增强胃蠕动,改善胃血液循环,使病变的胃黏膜复原,防止恶变;同时蒲公英具有杀灭Hp的作用对防止复发起到积极的作用,尽管两组比较Hp转阴率无显着性差异,但是其抗菌、消炎作用是可靠的。
张氏1应用越鞠丸加昧治疗慢性胃炎54例,治疗方法:以越鞠丸方为主,随症加减。处方:苍术10g,香附15g,川芎10g,神曲10g,栀子10g。加减:胃脘部疼痛明显,加木香、枳壳以增强行气解郁止痛之功;疼痛以刺痛为主,则加川芎、丹参、桃仁、红花活血化瘀止痛;以上腹饱胀不适为主,餐后为甚,则加楂、茯苓、陈皮、萝卜子、麦芽等以消食导滞;舌苔黏腻明显,加茯苓、泽泻利湿;畏寒加干姜、吴茱萸;伴贫血加黄芪、当归等。每日1剂,水煎分服,2周为1疗程。疗效标准及治疗结果:治愈(经过3~4疗程治疗,临床症状消失,行胃镜检查见胃黏膜炎性病变消失)10例,好转(经过治疗,临床症状消失,但胃黏膜病变在胃镜检查下未见完全消失或未行胃镜检查者)36例,无效(经治疗临床症状无明显改善者)8例。总有效率为85.2%。在有效的46例中,经3个疗程治愈的28例,经4个疗程治愈的18例。
按:慢性胃炎临床表现为胃院部病变,胃腑主受纳腐熟水谷,以通为用,若胃脘气郁,则水谷滞留、血行涩滞,食滞又可化火,化湿生痰,则形成食郁、血郁、气郁、火郁、痰郁等错综复杂病变。而越鞠丸为《丹溪心法》中治诸郁的名方,方中香附为君可行气解郁;川芍活血行气,可解血郁;苍术燥湿运脾,以行湿郁;栀子苦寒泄热,以清火郁;神曲消食化滞,除食郁。诸药合用,共奏行气解郁之力,诸郁得解,则腑气通畅,诸症自除。
胡氏应用越鞠丸加味治疗肝气犯胃型慢性胃炎62例治疗方法:本组病例均内服越鞠丸加味治疗,药用醋香附15g,川芎10g,苍术10g,神曲10g,山栀(打)、醋柴胡各15g若H阳性加蒲公英20g,黄芩12g;痛甚加玄胡索12g,炒川楝子(打)12g;冷酸者加乌贼骨20g,瓦楞子20g。疗效标准:治愈:症状全部消失,随诊复查半年未发者;好转:症状减轻能正常工作和生活;无效:症状无改善或加重。治疗结果:治愈38例,好转20例,无效4例,总有效率93.5%
【病案举例】
(1)患者王某,女,44岁。3年前因工作而致心情抑郁,渐觉胃脘疼痛,于我院做胃镜,结果为慢性浅表性胃炎。之后每于情志不舒而发作,症见胸膈痞闷,胃脘胀痛连肋嗳气,泛酸、纳呆,舌质淡红,苔白,脉弦。分析其病因为气郁不舒,升降失职,运化失常。
治以行气解郁和胃之法,以越鞠丸加枳实、木香、炒莱菔子、砂仁、佛手等,服5剂后,胸膈痞闷明显减轻仍嗳气泛酸,上方加瓦楞子继服5剂后诸症悉除。
按:本例慢性胃炎由于情志失调、胃气不降、饮食不节所诱发。
病机的根源在于气郁,用越鞠丸行气解郁为主,加枳实、炒莱子、砂仁等调畅气机,健脾消食,和胃降逆。
(2)赵某,男性,其母代述患儿3年前因行为不轨被其父狠打一顿,当日未吃饭,次日饭后30min出现腹痛呕吐,未加治疗。而晚饭后又腹痛呕吐,遂在当地诊所按胃炎治疗,稍有好转即止,未加根治。此后前症间断发作,无明显诱因。胃镜示浅表性胃炎,曾连续治疗3个月无效。症见腹痛、呕吐、食少、纳呆、面色萎黄、形体消瘦、精神不振,舌淡红,苔薄白,脉弦细。辨证为六郁所致之呕吐,处方:香附12g,川芎9g,苍术6g,栀子9g,焦三仙10g,旋覆花9g,代赭石15g,陈皮6g,甘草3g,生姜、大枣各6g为引。服药3剂后呕吐止,饮食如常,胃脘痛亦明显减轻。因患儿不愿服中药,未继续治疗。时过2个月,诸症又发作,用上方加当归10g,白芍10g,连服10剂,随访1年未复发。201
(3)王某,女,36岁。2003-09-21初诊。胃脘疼痛2年余,每于生气、食生冷后加重,曾服用西药治疗无效前来我科就诊。刻诊:胃脘痞闷,呕吐,恶心,胁肋胀痛,纳差,饮食不化,舌质红,苔白微腻,脉弦滑。胃镜示:慢性浅表性胃炎中医辨证属肝气犯胃,气机郁滞。治宜行气解郁,疏肝和胃拟用越鞠丸加味:苍术、香附、神曲、佛手、香橼各15g,川芎、栀子、青皮、白术各10g,鸡内金20g。水煎服,日1剂。服药6剂后,胃脘疼痛大减,呕吐、恶心症状消失,饮食大有改善。效不更方,守方随症加减继服30余剂,诸症悉除,病愈。
按:慢性浅表性胃炎属中医学“胃痛”范畴因情志不畅,忧思恼怒,则气郁而伤肝,肝失疏泄,横逆犯胃致气机阻滞,因而发生胃脘胀满疼痛,用越鞠丸行气解郁,理气止痛。方中加青皮以加强理气解郁之效,白术、鸡内金有补气健脾,消食作用诸药合用,共奏理气解郁、行气止痛之功。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