藿香正气散加减治痛经医案、配方

养生之家导读:痛经指经期前后或行经期间,出现下腹部痉挛性疼痛,并有全身不适,严重影响日常生活者,治疗配方是什么?下面小编为您详细介绍。

痛经指经期前后或行经期间,出现下腹部痉挛性疼痛,并有全身不适,严重影响日常生活者。痛经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两种。经详细妇科临床检查未发现盆腔器官有明显异常者称原发性痛经,也称功能性痛经。继发性痛经则指生殖器官有明显病变者,如子宫内膜异位症、盆腔炎、肿瘤等。原发性痛经的病因目前尚未完全明了。有时与精神因素密切相关。也可能由于子宫肌肉痉挛性收缩,导致子宫缺血而引起痛经。多见于子宫发育不良、宫颈口或子宫颈管狭窄、子宫过度屈曲,使经血流出不畅,造成经血潴留,从而刺激子宫收缩引起痛经。有的在月经期,内膜呈片状脱落,排出前子宫强烈收缩引起疼痛,排出后症状减轻,称膜性痛经。原发性痛经多能在生育后缓解。

继发性痛经:多见于生育后及中年妇女,因盆腔炎症、肿瘤或子宫内膜异位症引起。中医痛经辨证分5种证型:气滞血瘀、寒湿凝滞、湿热瘀阻、气血虚弱、肝肾亏损。

【临床应用】

王氏和高氏等使用本方加减治疗寒湿凝滞、复感外邪型原发性痛经,均取得显着疗效。

【病案举例】

1.王某,35岁,2000年3月5日初诊,自初潮后每于经期腹部剧痛至尽已有20多年。妇科检查阴性,B超检查未发现异常。常服中、西药物止痛治疗无效或短效。诊见:月经来潮第一日,量少,色暗紫,夹有小血块,伴腹部坠胀绞痛,转侧安,痛苦面容,头昏头晕,面色苍白,冷汗出,形寒肢冷,乏力肢软,恶心呕吐,便溏,舌质淡,苔白厚,脉沉迟。诊为原发性痛经,证属寒湿凝滞,复感外邪。治以解表和中化湿,温经散寒止痛。方用藿香正气汤加减。处方:藿香20g,白芷、陈皮、白术、茯苓、厚朴、炮姜、半夏、桂枝、肉桂各15g,丹参20g,小茴香15g,炙甘草10g水煎服,每天1剂。服药1剂后诸症明显缓解,又服两剂,诸症皆愈。为防下次复发,嘱其经前2天始,照服此方5剂,经期患者无任何不适感。随访2年未再发病

2.张某,女,30岁。1999年6月5日诊自初潮后每于经期腹部剧痛,至今已有15年。妇科检查阴性。B超检查未发现异常。常服中、西药及止痛药治疗无效或短效。诊见:月经来潮第十日,经量少,色暗紫,夹有小血块,伴腹部坠胀绞痛,辗转不安,痛苦面容,头昏头晕,面色苍白,冷汗出,形寒肢冷,乏力肢软,恶心呕吐,便溏。舌淡,苔白厚腻,脉沉迟。诊为原发性痛经,证属寒湿凝滞,复感外邪。治以解表和中化湿,温经散寒止痛。方用香正气汤加减,药用:藿香、丹参各20g,茯苓15g,白芷陈皮、白术、厚朴各10g,炮姜5g,半夏10g,桂枝、肉桂各5,小茴香10g,炙甘草15g水煎服,每天1剂。服药1剂后诸症明显缓解,又服2剂,诸症痊愈。为防下次复发,嘱其经前2天始照服此方5剂,经期患者无任何不适感。随访10年未再发病。临床上遇此证型患者照此方治疗,疗效均佳。亦可用藿香正气水或藿香正气胶囊。

按:本案为寒湿凝滞、复感外邪,寒湿之邪客于脾胃、胞中,脾胃失和,血凝胞中,运行不畅,发为痛经藿香正气汤加减,辛温散在表的风寒,芳香化在里的湿浊,诸药合用达到了降逆和胃,健脾化湿,温经散寒,行血止痛的功效。国内外研究表明,原发性痛经的发生与子宫内膜前列腺素的含量过高,此导致子宫肌肉痉挛,造成子宫局部缺血而发生疼痛。而温经散寒、活血化瘀的中药具有降低前列腺素的作用,从而缓解子宫肌肉的痉挛。

养生专题

吴廷扬通天达地汤治疗外感发热医案
吴廷扬通天达地汤治疗外
通天达地汤解表清里,疏散风热。用于外感发热。那么,吴廷扬通天达地汤治疗外感发热医案是什么呢?让我们一起来看看下面的介绍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