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咽喉中常有异物感,但不影响进食为特征的病证。如梅核阻于喉头,咯之不出,咽之不下,故名。其病因与七情不畅、气血痰郁有关,多发于女性。相当于西医的咽部神经官能症或癔病。“梅核气”
一名首见于宋代《南阳活人书》,有关病证记载最早却见于战国晚期的《灵枢·邪气脏腑病形篇》,其曰:“心脉大甚为喉吤”,即言喉间有物。汉代《金匮要略》描述了妇人“咽中如有炙脔”的症状及治疗。梅核气主要因情志不畅,肝气郁结循经上逆,结于咽喉或乘脾犯胃,运化失司,津液不得输布,凝结成痰,痰气结于咽喉引起。
此病既无全身病变,更无前驱症状。惟觉喉头有异物感,无疼痛,往往在工作紧张时或睡着后或专心做事时可以完全消失,闲暇无事或情志不畅时异物感明显,当吞咽口涎或空咽时更觉明显吐之不出,咽之不下,而进食时,则毫无梗阻感觉。常伴有精神抑郁,心烦疑虑,胸胁胀满,纳呆,困倦,消瘦等。妇女常见月经不畅,舌质暗滞,脉弦。治疗宜疏肝解郁、行气散结,用半夏厚朴汤,肝郁不舒用逍遥散加减。
【病案举例】
曾氏等用藿香正气丸,每次9g,每日3次,温开水冲服。共治疗30例,治愈26例,男2例,女24例,咽中梗阻感消失,胸闷症状消除。有效4例,全部为女性,咽部梗阻感减轻。
按:本方以开郁散结、行气化痰为主。藿香正气丸能理气化湿、散结和中。藿香辛温芳香、升清降浊,紫苏叶、白芷芳化湿浊、开郁散结,半夏、厚朴、陈皮降逆化痰,桔梗宣肺利咽,载药上行,白术、茯苓健脾和中,除生痰之源。诸药相伍,奏清开浊降、气机通畅、痰湿消散之效。服丸剂,取丸者缓也,渐消缓散之意。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