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苓白术散加减治痿证医案、配方

养生之家导读:痿证是指肢体筋脉弛缓,手足软弱无力,日久不能随意运动而致肌肉萎缩的一种病证,治疗配方是什么?下面小编为您详细介绍。

痿证是指肢体筋脉弛缓,手足软弱无力,日久不能随意运动而致肌肉萎缩的一种病证。其含义有二:一是枯萎,萎缩;二是不能行动。前者以患肢枯萎瘦削为特征,后者以软弱无力、不能行动为特点。故凡临床上有上述特征之一者,即可称为“痿病本病的形成主要有外感和内伤两方面的原因,因于外感者,责之于感受“六淫”

邪气,浸淫肢体筋脉所致;因于内伤者,责之于脾胃虚弱、肝肾亏虚至筋脉失养,或瘀血、痰浊痹阻络脉所致本病的发病率不算太低,且无一定的地域和年龄界限。根据痿证的不同临床表现,历代医家一般将其分为肌痿、脉痿、骨痿、筋痿、皮痿等五种类型。

痿证就现代医学来说,凡各种病因所致下运动神经元性(周围性或弛缓性)瘫痪,概属痿证范畴。临床上应与“痹证”鉴别。两者虽皆为肢体运动障碍,但有其殊异。《医宗金鉴》谓:“痿病足兮痹病身,仍在不疼痛里分”;指明了痿是软瘫不痛,痹是以痛为着。

【病案举例】

1.李某,女,29岁,农民,1985年3月就诊,主诉,四肢软弱无力1年,加重1周。现不能下地活动,纳差恶心,口渴喜饮,小便量多,心悸气短,面色苍白。久经中西药物治疗效果不佳。心率118次/min,血压14/9kPa,心率齐,心尖区第一心音低纯,双上肢肌力Ⅳ极,双下肢肌力级,血钾2. 8mmol8,尿糖(),心电图示各导联S-T段下移,T波低平,舌淡红、苔薄白微腻,脉细数无力。

中医诊断为痿证,证属脾胃气阴两虚,累及心肾,治宜健脾益气,养阴安神,兼补肾缩尿,以参苓白术散加减:人参、白术、茯苓、陈皮、半夏、麦冬、桑蛸、莲子、砂仁各10g,生山药、天花粉各30g,酸枣仁20g,甘草5g5剂后已能下床活动,诸症减轻。续服5剂,患者诸症消失,心电图恢复正常,血清钾4.9 mmol,用上方月,并禁食棉油,随访半年未见复发。

按:棉酚中毒性低钾软病,当属痿证。初起多出现乏力或四肢软弱,纳差口渴,恶心,属脾胃气阴两虚证日久病及心肾则出现心悸气短、多尿等证。究其病本于脾胃,余每遇此,多从脾胃入手兼顾心肾,遵《素问·痿论》篇,“治痿独取阳明”之古训。1182.李某,男,52岁,教师。于1980年6月2日入院治疗。患者于1957年因遭受精神创伤,长期食欲不佳致形体消瘦,精神倦息,头昏眼花,视力模糊,动作迟钝,下肢无力,肌肉萎缩,步履蹒跚,扶杖而行,阳痿。曾经某医院诊为“亚急性合并性共济失调”,多次予以中西药治疗,服地黄饮子、虎潜丸等百余剂罔效。此次诊时,上症依然,舌淡、苔薄白,脉细弱。诊为痿病,系思虑忧郁伤脾,致脾胃虚弱,肾阳不足。治宜健脾益气,兼补肾阳。拟方:党参30g,茯苓15g,白术12g,当归12g,黄芪40g,淮山药60g,薏苡仁30g,陈皮10g,甘草10g,熟地30g,芡实20g,巴戟天10g,肉苁蓉15g服上方40剂后,头昏已减,食纳增加,精神好转,余症依然。细思患者走路摇晃蹒跚,拟原方加地龙10g,龟板15克滋阴祛风,续进40剂,诸症悉平,能步行十余里而无恙。1

按:《素问·太阴阳明论》载:“今脾病不能为胃行其津液,四肢不得禀水谷,气日以衰,脉道不利,筋骨肌肉,皆无气以生,故不用焉”。本例因忧思伤脾,致脾肾俱虚。治以益气健脾为主,佐以补肾而收效。拟参苓白术散为基本方,加当归、熟地养血以利脉道,补肾生髓;芡实健脾填精益肾;巴戟天、肉苁蓉温肾补阳;龟板滋补肾阴,强壮筋骨;地龙通络祛风。守方守法,使多年沉疴瘥矣。

养生专题

吴廷扬通天达地汤治疗外感发热医案
吴廷扬通天达地汤治疗外
通天达地汤解表清里,疏散风热。用于外感发热。那么,吴廷扬通天达地汤治疗外感发热医案是什么呢?让我们一起来看看下面的介绍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