湿疹是一种常见的由多种内外因素引起的表皮及真皮浅层的炎症性皮肤病。其特点为自觉剧烈瘙痒,皮损多形性,对称分布,有渗出倾向,慢性病程,易反复发作。
根据皮损特点可分为急性、亚急性和慢性湿疹。三者并无明显界限,可以相互转变。①急性湿疹:自觉剧烈瘙痒,皮损多形性、红斑、丘疹、丘疱疹或水疱密集成片,易渗出,境界不清,周围散在小丘疹、丘疱疹,常伴糜烂、结痂,如继发感染,可出现脓包或浓痂。
处理适当则炎症减轻,皮损可在2~3周后消退,但常反复发作并可转为亚急性或慢性湿疹。②亚急性湿疹:急性湿疹炎症减轻后,仍有剧烈瘙痒,皮损以丘疹、结痂和鳞屑为主可见少量丘疱疹,轻度糜烂。治疗恰当,数周内可痊愈,处理不当则可急性发作或转为慢性湿疹。③慢性湿疹:常因急性、亚急性湿疹反复发作不愈而转为慢性湿疹;亦可开始不明显,因经常搔抓、摩擦或其他刺激,以致发病开始时即为慢性湿疹。其表现为患处皮肤浸润肥厚,表面粗糙,呈暗红色或伴色素沉着,皮损多为局限性斑块,常见于手足、小腿、肘窝、乳房、外阴、肛门等处,边缘清楚。病程慢性,可长达数月或数年,也可因刺激而急性发作。
中医文献中记载的“浸淫疮”、“旋耳疮”、“绣球风”、“四弯风”、“奶癣”等类似西医学的急性湿疹、周湿疹、阴囊湿疹、异位性皮炎及婴儿湿疹等。近年来,湿疹的发病呈上升趋势,这可能与气候环境变化,大量化学制品在生活中的应用,精神紧张,生活节奏加快,饮食结构改变均有关系。可发生于任何部位,常见于面部、耳后、四肢屈侧、乳房、手部、阴囊等处,对称分布。
湿疹是临床常见的过敏性炎症性皮肤病,世界卫生组织WHO在其关于免疫脱敏治疗的指导性文件中明确指出,“免疫脱敏治疗是惟一可以彻底治疗过敏湿疹的根本性治疗方法”。然而,中医通过整体把握病情辨证施治,也能收到良好的疗效。
【病案举例】
汤利萍等临诊期间,目睹老师治疗湿疹病案,疗效神奇。曹某,男,58岁,2006年5月7日以头面部湿疹2年就诊患者自述:2年前因染发后出现头面部丘疱疹,其形似癣,成片,痒甚。播抓破损后流黄水,无发热。曾多方求医,经大量抗菌消炎西药、清热解毒中药、多种外用药治疗皆无效。问诊:饮食尚可,睡眠稍差,大小便正常。望诊:形体偏瘦,头皮、两耳周、两太阳穴部呈紫褐色,其上有丘疱疹。面色晦暗,舌淡红、苔黄白相间微腻,脉沉细缓。诊断:湿疹。辨证:脾虚肺郁,湿毒阻络。治法温中健脾,肺化湿。理中汤加味:白参5g,白术15g,干姜10g,苏叶10g,荆芥10g,薄荷10g,桔梗10g,杏仁15g,牛蒡子15g,佩兰15g,藿香15g,徐长卿5g,淮山药20g.5月11日二诊:上方连服6剂,未发新疹,瘙痒及渗出亦减轻,面色较前明润。舌尖转红苔转薄黄微燥,脉仍细无力。治守前法前方,略佐清宣淡渗。上方去牛蒡子、藿香、徐长卿、淮山药,加杏仁15g,豆卷20g,连翘10,冬瓜仁20g,芦根10g,连服6剂。
本案先后八诊,历时月余,三、四、五诊在前方基础上佐除湿解毒药土茯苓、蒲公英等品,渗出渐愈。六、七诊在此基础上佐低剂量活血行气药刘寄奴、川芎等品,诸症悉愈。八诊时,去土茯苓、蒲公英、豆卷、连翘、川芎,加补骨脂、徐长卿以善后,饮食、二便佳,肤色明润,追访月余未复发按:从本案治疗中,可以获得启示:其一,中医治病,切不可脱离辨证论治这一整体、恒动治疗原则,只有精辨寒热虚实,把握邪正进退,用药才能紧扣病机,收到良效;其二,治疗皮肤痒疹类病症,不能以“诸痛痒疮,皆属于心”为教条,盲目运用清心泻火药物,误用苦寒,不仅易使邪气冰伏,胶固难解而且损伤中焦阳气,使治疗失其内应,难收事半功倍之效;其三,治疗湿邪郁滞,既重视开解表卫气机,使之发越通透,清气流行,浊阴自散;更要健运中焦,脾胃强健,湿邪源头断绝,不治湿而湿自消。不必全赖渗利,渗利太过反有气液两伤之弊端。湿疹特别是慢性者,大都通过经年累月的治疗未获痊愈,患者常常失去信心。其实,湿疹不是“不治之症”,由于此病发病原因极为复杂,给治疗带来困难患者应该与医生合作,建立治愈信心,尽可能避免各种可疑致病因素如热水洗烫、过多使用肥皂、用力搔抓及外用药不当等。生活上注意避免精神紧张、过度劳累,食物中勿食辣椒、鱼、虾、蟹或浓茶咖啡、酒类,衣被不宜用丝、毛及化纤等制品,平时保持大便通畅,睡眠充足,冬季注意皮肤清洁及润泽。这些都可减少湿疹的复发,达到治愈的目的。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