盆腔炎是女性内生殖器及其周围的结缔组织、盆腔腹膜发生炎症,归属中医学“热入血室”、“症瘕”、“带下”等范畴。西医认为,本病一般多由分娩、产褥、流产、盆腔手术时消毒不严,或月经期不注意性生活卫生等情况下,细菌感染所致。中医认为其病机主要是气滞血瘀或寒凝气滞导致经络闭阻,冲任失调故活血瘀、益气补血乃属基本治疗方法。清代医家王清任谙熟气血运行之理,出补阳还五汤一方,创益气活血之法,寓意颇深。方中重用黄芪补中益气,配当归活血补血通经行气止痛,辅以川芎赤芍、丹参活血和营,少佐桃仁、红花、地龙化瘀通络、消肿止痛。诸药配伍,可使气旺血行,瘀去络通,药证合拍,其病自可痊愈。
【临床应用】
李氏以补阳还五汤加减为基本方:黄芪60g,当归尾30g,赤芍、丹参、川芎各12g,地龙10g,红花、桃仁各8g,随症加减:气虚甚者加党参25g;血虚者加熟地黄、熟首乌各20g;阳虚者加沙参、麦冬各15g,阳虚者加熟附片15g,炮姜5g;兼热毒蓄积者加银花、连翘各15g。水煎服,每日1剂;病情好转后改为隔日1剂。黄氏1应用本方治疗慢性盆腔炎190例,加减:小腹胀甚加川栋子、香附;下腹疼痛甚,带下量多、色黄、秽臭加红藤、败酱草、黄柏、公英;有包块加莪术、夏枯草、皂角刺,治疗效果显着。
【病案举例】
李氏治疗病例:江某,女,42岁,193年2月14日诊。患者腹痛带下4年余,曾经多方医治无效。近月来,下腹胀痛日增,带量增多,黄赤相兼。症见:发热,小腹坠痛,两侧可触及索状包块,口苦咽干,舌质红、苔黄厚,脉滑数。妇科检查:外阴正常,阴道通,宫颈充血、糜烂、触痛,子宫增大如妊娠2个月,双侧附件增厚、压痛明显。诊断为慢性盆腔炎急性发作。中医辨证:热毒久注盆腔,气血瘀阻络脉。方用补阳还五汤加银花、连翘各15g,每日1剂,坚持治疗1个月,诸症悉除,妇科检查正常。
苏某某,女,38岁,于1996年10月5日因下腹坠胀痛3年余就诊。曾在外院多方求治,诊断为慢性盆腔炎,经服中西药治疗效果不明显。症见:下腹隐痛,腰酸乏力,劳累性交后加重检查:左下腹深压痛,子宫后倾固定、左附件区呈条索状增粗压痛。舌质稍淡,脉细。中医诊断:症瘕,证属血瘀日久,正气受损。治宜益气活血,祛瘀消疮。方用补阳还五汤为主内服、灌肠治疗3个疗程,症状消失,复查妇科检查正常。
按:本病机制为余邪未尽、久羁胞中,气机被阻,瘀阻胞脉、胞络、积结成症。同时由于病程较长,病势迁延,邪正相争日久,正气亏虚。《医林改错》认为:“元气既虚,必不能达于血管,血管无力,必停留而瘀。”此时治疗上宜扶持元气,元气盛则能推动血行,血行则瘀去。而补阳还五汤就是根据“气虚血瘀”的理论,将补气与化瘀之法结合运用。方中重用生黄芪以大补元气,祛瘀不伤正,气行则血行;当归、赤芍、地龙、川芎、桃仁、红花、丹皮、三棱活血祛瘀散结消症;鱼腥草清热解毒散热结。全方共奏益气活血、散结消瘀之力。现代医学的研究也证实黄芪有调整、提高机体免疫功能,扩张血管、改善血管通透性作用。当归、赤芍、桃仁、地龙、三棱等活血祛,,
瘀药有加速血流、改善微循环,增加毛细血管的张力,降低血液黏稠度,降低血小板黏附率,促进炎症组织的修复与再生,松解粘连的作用。再配合中药灌肠,药物直达病所,吸收快,且结肠下部没有消化酶破坏药物成分,能充分发挥药性,提高疗效。内外相合,相得益彰,故临床疗效显着。
黄氏观察病例临床资料:190例均为已婚妇女,有生育史或流产史。年龄在25~45岁,病程最短3个月,最长10年。主要临床表现:下腹隐胀坠痛及腰骶部疼痛,劳累、月经前后、性交后加重、月经不调、带下增多或继发不孕。舌质正常或稍淡暗,脉沉弱或细。妇科检查:子宫活动受限或固定,附件区可扪及包块,或一侧或双侧附件区片状增厚或索状增粗、压痛。治疗方法:中药内服益气活血祛瘀,方用补阳还五汤加味:黄芪60g,当归10g,赤芍12g,地龙10g,桃仁10g,红花6g,丹皮10g,三棱12,鱼腥草15g,甘草3g,加减:小腹胀甚加川楝子、香附;下腹疼痛甚,带下量多、色黄、秽臭加红藤、败酱草、黄柏、公英;有包块加莪术、夏枯草、皂角刺。
加水煎300ml,每日2次早晚服。中药灌肠活血祛瘀散结,佐以清热解毒,方用补阳还五汤加减:当归18g,川芎10g,地龙10g,赤芍20g,桃仁15g,红花8g,三棱20g,术20g,败酱草20g,公英20g,夏枯草20g,浓煎100ml保留灌肠,日次,7天为1个疗程。
治疗结果:本组治疗190例中痊愈21例(11.0%);显效123例(64.7%);有效43例(22.6%);无效3例(1.7%)无效3例为因故不能坚持治疗者。治疗最短时间为2周,最长为12周。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