补阳还五汤加减治月经前后偏头痛医案、配方

养生之家导读:女性月经期前后偏头痛是一种常见的临床疾病,治疗配方是什么?下面小编为您详细介绍。

女性月经期前后偏头痛是一种常见的临床疾病,是一种病因复杂的临床综合征,西医认为本病是头部血管发作性舒缩功能障碍及某些体液物质暂时性改变所致,与遗传、免疫内分泌及精神等多种因素有关。中医对本病早有认识,《金匾翼》中说:“偏头痛者,旧风邪客于阳络,其经偏虚也。其气凑于一边,痛边额角,久而不已,故谓之偏头痛。”本型偏头痛主因素体气虚,运血无力,外加风邪侵袭,客于阳络,阻遏气血,不通则痛。

【临床应用】

吴氏采用针药结合治疗,取补阳还五汤益气、活血、通络,使气旺血行,瘀祛络通,则头痛自可渐愈,实为治本之举。现代研究,针刺对血管、神经、体液、免疫、内分泌等有广泛的调节作用。

发作期取头维、太阳、风池三穴控制症状具活血止痛之功,起效迅速有力,本组30例中,26例于进针即刻至30min内完全止痛,弥补了中药止痛起效缓慢的不足。并且发现,凡是在针刺前指压三穴有明显压痛或酸胀感者,针刺止痛效果较好,感觉不明显者无效。缓解期取足三里、三阴交、关元、气海及背俞三穴益气活血扶正,增强了中药的治本之效。如此,针药配合,缓急皆备,标本兼治,以取良效。刘氏在治疗本病时应用补阳还五汤加减也取得了比较好的疗效。

【病案举例】

吴氏治疗病例选择按六城市神经疾病流行学调查协作组制定的标准:病程超过2年,偏头痛每月发作频率>2次,辨证属气虚血瘀型(面色淡白或晦滞,身倦乏力,少气懒言,舌质淡暗或有紫斑,脉沉涩)30例。年龄18~40岁,平均31.7岁;病程2~24年,平均11.6年;发作频率2~6次/月,平均3.4次/月。头痛程度:一级9例(轻度头痛,不影响生活与工作):二级15例(中度头痛,发作时头痛较重,影响生活与工作);三级6例(重度头痛,发作时头痛严重,不能坚持日常工作,甚至被迫卧床)。治疗应用补阳还五汤加减,黄芪15~30g,当归、川芎、地龙各12~15g,桃仁、红花各10~12g。血虚加熟地、白芍;头晕加菊花、枸杞子;腰痛加杜仲、川断;失眠加酸枣仁、柏子仁;恶心呕吐加吴茱萸、生姜;畏寒减地;,。

龙,加桂枝、细辛、附片;兼痰湿加陈皮、半夏、茯苓、竹茹、胆南星。月经前10天开始,1剂/日,水煎分2次服,连服10剂治疗结果显示,好转18例,无效4例。30例中治愈8例,总有效率86.7%

牟某,女,40岁,1995年4月就诊。头绵绵着痛数年,曾用中西药物治疗,效果不佳,时感头晕,失眠多梦,经期7~10天,量多,色淡,月经将尽或尽后头痛发作或加重,乏力,懒言现月经来潮6天,量多,色淡,头痛加重伴头晕乏力、失眠,舌淡,苔薄白,脉细弱,证属气血虚弱之头痛,治宜气血双补,益气摄血。处方:黄芪20g,党参、川芎各15g,升麻、当归、白芍、熟地、白术、茯苓、酸枣仁、菊花、蔓荆子各12g,甘草10g针刺肾俞、足三里、三阴交、列缺、阿是穴,补法加灸,灸百会。服药2剂。针刺3次。

月经净,头痛减轻,仍失眠多梦,乏力,上方去升麻、蔓荆子,加女贞子、旱莲草、远志,服用10剂,针刺10次;下次月经来潮经量减,头痛未加重;再服10剂,针刺10次后,嘱用归脾丸或八珍益母丸调理。自灸足三里、三阴交、列缺,后头痛消失。

按:经期头痛,病在气血,故治疗本病注意调理气血,再合桃仁、红花、赤芍、牛膝、益母草活血化瘀,柴胡、香附调理气机,黄,,

芪、党参、白术补气,当归、白芍、熟地补血。刘氏应用本方时加入了力气,补气,活血化瘀等其他药物,药证合拍,故顽疾得愈。

养生专题

吴廷扬通天达地汤治疗外感发热医案
吴廷扬通天达地汤治疗外
通天达地汤解表清里,疏散风热。用于外感发热。那么,吴廷扬通天达地汤治疗外感发热医案是什么呢?让我们一起来看看下面的介绍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