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悸怔忡
心悸怔忡证病变主脏在心,多以心中跳动、心悸不安、气短胸闷为主症,由素体虚弱、久病血亏、阳气不足心失所养,复遇劳欲过度,或寒邪内舍于心,即发本病。当归四逆汤有温经散寒、养心复脉、健脾、益气、温振心阳、强心和营的作用。因此用于治疗心悸怔忡,西医诊断为窦性心动过速、期前收缩、阵发性心动过速、心动过缓等心律失常者,疗效显着。
其中,窦性心动过缓即心率低于60次/,为临床常见体征,可见于很多疾病,在中医学中以迟脉为特征其病机主要是心阳虚,心肾阳虚或兼脾阳不足,在阳虚基础上络脉失温失养,气血失运。当归四逆汤治以益气养血活血,温阳散寒通络,切中病机,收效显着。
【临床应用】
章继才以当归四逆汤加味治疗窦性心动过缓15例,方用当归四逆汤加党参、黄芪,水煎服,2日1剂。10剂(20天)为一疗程。15例患者经治1~2疗程后,心率均提高至60次/分以上心动图复查正常。
【病案举例】
1.马某,女,53岁,2003年6月15日入院。10年前涉水受寒罹发心悸,反复发作至今未愈,累经中西药治疗效果不佳。6月11日突感心慌气短、胸闷乏力、心中跳动不安,急送我院门诊就医。心电图检查示:心率160次/分钟。I、Ⅱ、Ⅲ、aF导联T波倒置诊断为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心肌劳损。给予对症处理后收入院治疗。症如前述,精神疲惫,表情淡漠,面色淡黄而暗,口唇淡红,手足发凉,舌质暗淡,苔薄白,脉沉细弱。中医辨证为气虚阳微、血亏寒郁、心失所养,治宜益气温阳、养血通脉、散寒开闭、交通阴阳处方:当归、党参各15g,桂枝9g,白芍18g,细辛5g,附片、通草、炙甘草、大枣各10g,日1剂。守方连服9天,诸症消失心电图复查:心率84次/分窦性心率,正常心电图。于6月25日治愈出院,随访1年无复发2.陈某,女,42岁。1998年9月12日初诊。反复心悸3个月。3个月前患者行子宫全除术后逐渐出现心悸胸闷,多次心电图检查未见异常,西医诊为“心脏神经官能症”,予谷维素、宁心宝治疗,效果不佳。诊见:心悸,胸闷,气短,神疲,面色的白,自汗,手足不温,舌淡胖,苔白,脉细弱。心脏检查无异常。证属血虚阳弱。治宜补血通阳宁心。予以当归四逆汤加味:当归15g,桂枝9g,通草6g,细辛3g,白芍药12g,大枣15g,甘草6g,黄芪30g,酸枣仁15g水煎服,日1剂。6剂后诸症皆减,后以归脾丸巩固疗效。
按:心脏神经官能症属于中医心悸、怔忡范畴。患者术中耗伤阴血,损及阳气。阴血内虚不能荣于心致心悸心阳不振则胸闷、气短;阳气外弱不能温于四末则手足不温,不能固表则自汗中医认为阳为阴之先,益其血必温其经。以当归、白芍药补血宁心;桂枝、细辛温散助阳,和表里之阳;通草利阴阳之气开血脉配伍黄芪益气行血固表,酸枣仁养血宁心。全方共奏养血通阳宁心之效。
3.曾某,女,73岁,1995年12月31日诊。反复心悸,气短,下肢浮肿5年,加剧2天。缘患者5年前被确诊为风湿性心脏病,二尖瓣狭窄并闭锁不全,心房纤颤,心功能Ⅲ级曾多次住院治疗。近2天来,心悸、气短加剧,下肢浮肿,伴有畏寒,手足不温,小便短少,口淡,面色灰黑,舌淡、苔薄白,脉沉弱。中医诊断:心悸。辨证为气血不足,寒饮内阻。治宜补气养血,散寒化饮。方用当归四逆汤加味。处方:当归、通草各10g,桂枝、白芍各15,细辛、姜、炙甘草各5g,大枣20g,党参、黄芪各30g,每日1剂,水煎服。连服10日,心悸气短好转,畏寒消失,手足转温,下肢浮肿消失随访3个月,病情稳定13
按:本例为风湿性心脏病并慢性心功能不全,以心悸,气促,下肢浮肿为主症。中医辨证为气血不足,寒饮内阻。治宜补气养血,散寒化饮。用当归四逆汤,通脉散寒化饮,加党参、黄芪益气养血,则心脉通,水饮去,气血复而诸症缓解。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