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济消毒饮加减治流行性乙型脑炎医案、配方

养生之家导读:普济消毒饮治这种疾病的医案、配方各是什么?让我们一起来看看下面的介绍,希望对大家能够有所帮助。

流行性乙型脑炎

流行性乙型脑炎简称乙脑,病原体为乙脑病毒本病主要分布在亚洲远东和东南亚地区,经蚊传播,多见于夏秋季,临床特点为起病急,有高热、头痛、呕吐、嗜睡等表现。重症患者有昏迷、抽搐、吞咽困难、呛咳和呼吸衰竭等症状。体征有脑膜刺激征、浅反射消失、深反射亢进、强直性瘫痪和阳性病理反射等。根据病情轻重,乙脑可分为四型。

1.轻型患者的神志始终清醒,但有不同程度的嗜睡,一般无抽搐(个别儿童患者因高热而惊厥)。体温在38℃~39℃之间,多数在1周内恢复,往往依靠脑脊液和血清学检查确诊。

2.普通型有意识障碍如昏睡或浅昏迷,腹壁反射和提睾反射消失,可有短期的抽搐,体温一般在40℃左右,病程约10天,无后遗症。

3.重型体温持续在40℃以上,昏迷,并有反复或持续性抽搐,浅反射消失,深反射先消失后亢进,并有病理性反射,常有定位症状和体征,可出现中枢性呼吸衰竭,病程常在2周以上,恢复期往往有不同程度的精神异常和瘫痪等表现,部分病人留有后遗症。本病多见于7~9月份,南方稍早,北方稍迟。10岁以下儿童发病率最高。根据本病的发病季节和临床特点,中医学认为本病的主要原因是外感暑热疫疠之邪侵袭人体所致,属温病暑温病。由于受邪的浅深和个体抗病能力的差异,因而临床反映的病情有轻、重及险恶的区别。暑温虽属温病范围,但与一般温病的传变规律有所不同。乙脑的发病,尤其是重型病例,来势急剧,有“小儿暑温一经发热,即见猝然惊厥”的特点,因而卫、气、营、血各阶段之间的传变界限有时很难分辨。暑为阳邪,易化火动风(高热抽风),风动生痰(抽风昏迷及痰堵咽喉),痰盛生惊(痰堵气道,促使抽风),故“热”、“痰”、“风”三者是互相联系,互为因果的病理转归,临床即出现高热、抽风、昏迷等一系列症状,甚则可致正气内损,正不胜邪,而发生“内闭外脱”的危象。暑多夹湿,故早期阶段的某些病例中,由于暑湿郁阻,而见头痛如裹,身热不扬,胸闷呕恶,神萎嗜睡等湿伏热郁的证候。在疾病后期,由于暑邪伤气、伤阴,筋脉失养,或因余热未清,风、痰留阻络道而产生不规则发热、震颤、失语、痴呆、吞咽困难、四肢痉挛性瘫痪等症状。少数重症病例,因在病程中气、阴耗损,脏腑、经络功能未能及时恢复,可留下后遗症。

【病案举例】

张某,男,3岁,1978年8月14日以发热呕吐2天,体温39.4℃急诊人院。经查体及脑脊液检查,诊断为“乙型脑炎”。邀中医会诊,患儿高烧神昧,头项反折,烦躁不安,阵阵发痉,舌红苔黄厚,脉数。

辨证:暑邪炽盛,内传心包,势已动风。治以清热解毒,熄风止痉。用普济消毒饮去升麻、柴胡,加大青叶15g,钩藤、菊花各10g,水牛角、生石膏各30g,水煎,每4小时鼻饲服药1次。另用广角粉1.5g,每日2次,开水冲化鼻饲。服药3剂,周身徐徐出汗,身热稍退,体温降至38.2℃,神志清醒,项强显减。此乃表邪已解,里邪尤待清宣,予原方去水牛角,服3剂后,身热已退,体温降至37.4℃,精神渐佳,并进米饮汤数匙。舌淡红,苔黄厚有裂纹,脉细数,大便3日未行,乃心营邪热渐宣,而阴液耗伤,大肠浊气未通。宜养阴清营,佐以通便。处方:连翘、生地、北沙参、玄参各10g,板蓝根6g,黄芩3g,生大黄、丹皮各5g,服药2剂,诸症痊愈,于8月28日出院。

按:乙型脑炎属中医温病范畴,治疗时,应按卫气营血的病机进行辨证。本例高热烦躁,项强发痉。证属暑邪热毒,侵入心营,以致肝风内动,故以苦寒清热解毒的普济消毒饮,加入熄风止痉之品,服药后,暑邪热毒尽去,症情明显好转,再服而获痊愈。

养生专题

吴廷扬通天达地汤治疗外感发热医案
吴廷扬通天达地汤治疗外
通天达地汤解表清里,疏散风热。用于外感发热。那么,吴廷扬通天达地汤治疗外感发热医案是什么呢?让我们一起来看看下面的介绍吧。...